分類
NEWS

烏克蘭戰況(不斷更新):俄烏外長土耳其談判無共識 普廷不排除與澤倫斯基會面


俄羅斯總統普廷無視全球譴責和多國制裁,2月24日逕行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作戰,開啟戰爭。本報根據路透、法新社、彭博、CNN、BBC等外電,整理了截至台灣時間3月10日最新情勢發展,讓讀者快速掌握俄烏衝突最新進展。

*世界衛生組織(WHO)10日說,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本月8日,WHO已紀錄24起針對醫療設施且經核實的襲擊事件。

*「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國際清算銀行週四(10日)宣布,已暫停俄羅斯中央銀行所有服務。

*日本政府日前決議將向烏克蘭提供防彈背心、防寒衣等自衛隊所擁有的裝備及物資,8日已派出自衛隊軍機載運防彈背心援烏,今(10)日又派出一架軍機載運防彈背心和頭盔馳援烏克蘭。

*澤倫斯基日前號召全球有志者赴烏組志願軍抗俄,獲得熱烈迴響,首波1.6萬名國際義勇軍已抵達烏克蘭。烏克蘭軍方指出,目前已有2.2萬名國際志願軍加入抗俄的行列,德國已有超過1000人前往烏國,加拿大戰士更已組成一個營,進駐烏克蘭首都基輔。

*烏克蘭再傳捷報!烏克蘭機械化步兵第72旅10日於臉書宣布,他們在戰鬥中擊斃了俄羅斯戰車指揮官少校安德烈·扎哈羅夫。該旅並指,這位少校指揮官2016年獲得俄羅斯總統普廷頒發國家獎,以獎勵在敘利亞執行特殊任務時的貢獻。

*在與烏外長會談後,俄外長拉夫羅夫稱普廷(Vladimir Putin)不反對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見面討論「特定」議題。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與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的會談已經結束。在會後記者會上,拉夫羅夫竟還堅稱俄國「沒有侵略鄰國(指烏克蘭)」。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與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已於土耳其時間10日上午在土國安塔利亞市(Antalya)會面,雙方對於停火沒有取得任何共識。庫列巴強調烏克蘭不會屈服。

*烏克蘭副總理韋列舒克9日接受節目訪問時表示,俄羅斯提出的和談條件是「承認克里米亞、承認分離分子的共和國(烏東)為獨立國家」,她直言「絕對不可能」,並稱「只有一個議題需要討論,就是俄羅斯投降」。

*據烏國官方所通報的最新戰情指出,目前俄軍在烏國部分地區的推進速度已經放緩,此外,俄軍洗劫民眾及逃兵的數量,則大幅增加。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在接受東歐媒體專訪時也指出,俄國部隊缺乏動力,是侵略者的軍隊。

*俄烏兩國外長皆已抵達土耳其,並已於當地時間10日上午會面,這也是兩國自開戰後最高層級的政府官員談判。

*俄烏交戰持續2週,雙方兵力損失消息不斷傳出,美國官員透露,俄軍估計已折損5000至6000名士兵,外媒進而推估,約有1.5萬至1.8萬人負傷。

*據聯合國(UN)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超過215萬難民逃離烏克蘭,其中更有100萬名孩童;而聯合國轄下的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凱瑟琳(Catherine Russell)則透露,迄今至少已有37名兒童喪命、50名孩童受傷。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擬於本月19日至21日出訪印度及柬埔寨,並與兩國總理商討俄烏情勢等議題。

*美國持續以軍事援助、制裁等間接方式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美眾議院當地時間週三表決通過政府預算法案,當中包含提供烏克蘭多達136億美元(約新台幣3897億元)金援。

*美國商務部(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近日也做出呼應,強調政府將迅速處理出口槍枝及彈藥給烏國的請求。

*國際貨幣基金(IMF)表示, 執行董事會(Executive Board)週三(9日)批准向烏克蘭提供14億美元(約新台幣400億)的緊急融資,以協助滿足緊急支出需求,並減輕俄羅斯軍事入侵對經濟的影響。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宣布,將額外提供烏克蘭價值5000萬美元的致命、非致命軍事援助,包括可用於軍事無人機的加國製鏡頭以及其它專業裝備。

*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潘科夫(Nikolay Pankov)指出,烏克蘭民族主義份子襲擊車諾比核電廠的供電變電站與輸電線,企圖切斷電廠供電設施。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茵哈特(Carmen Reinhart)表示,鑑於美國跟盟國因烏克蘭戰爭祭出的大規模制裁,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正接近債務違約。

*英國防部證實,俄軍對烏克蘭使用火箭砲連環發射器「TOS-1A」。該發射器射出的溫壓火箭利用吸入周邊的氧氣,產生高溫破壞性的爆炸,比傳統爆炸持續時間更長,是一種毀滅性武器。

*美國務卿布林肯指出,美方提出減緩衝突的建議,普廷不但一概拒絕,還加大了軍事行動強度。

*波蘭同意將前蘇聯製MiG-29戰機無償交付給駐德國美軍,讓美軍轉交給烏克蘭使用,但美國國防部表示,目前不支持向烏克蘭空軍轉移更多戰機,避免增加軍事衝突風險。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