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普京侵略烏克蘭後,全面逆轉德國國策


在反俄侵略的國際行動中,德國立場愈趨強硬,破天荒向烏克蘭供應軍備。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德國研究所所長 Jeff Rathke 在「外交政策」雜誌指出,現在德國幾乎每天都有反傳統的新發展,標誌著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正式捨棄對後冷戰秩序的美好假想,改為正面抗衡俄羅斯,又拋開政治禁忌,宣佈大舉投資德軍現代化,以承擔維護歐洲安全的責任。

2 月 27 日德國議會特別會議上,蕭爾茨形容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轉捩點」,德國必須傾國家之力維護歐洲政治和安全秩序,因此宣佈一次過調撥 1,000 億歐元(約 8,700 億港元)予軍方,又承諾今後把 GDP 的 2% 用於國防,他更指或會購買 F-35 飛機,而不是原先計劃購買的 F/A-18 超級大黃蜂戰機。

這些政策,將會使德國國防開支躍升為歐洲之首,擁有最先進戰機,影響力將散佈歐洲中部及東部地區,在俄烏戰爭陰霾下,得到主流政黨及柏林市中心近 50 萬親烏示威者歡迎。蕭爾茨發言還多次強調德國對北約的貢獻、承諾與責任,包括為立陶宛提供威懾力量、向東歐成員國提供德國防空系統。

在此之前,蕭爾茨已逆轉不向爆發危機地區直接供應武器的慣例,主動向烏克蘭供應 1,000 件反坦克武器、500 枚刺針地對空飛彈;德國又承諾把俄羅斯銀行排除在 SWIFT 金融系統外,並停止批准「北溪 2 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所有上述強硬政策,幾乎全數 7 天內公佈,逆轉德國傳統的外交作風,背後究竟有甚麼原因?

普京侵略令德國鴿派失勢
普京開戰,扼殺所有和平路線固然是成因。蕭爾茨曾經在戰前的 2 月 15 日到訪莫斯科,盡最後努力挽救「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試圖以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東部領土糾紛,但普京開戰決定及扭曲歷史的言論,變相單方面撕毀協議,堵死所有外交解決途徑。

作風務實的蕭爾茨,向來在社會民主黨(SPD)內主張,要基於相互經濟依賴和軍備控制問題,重新評估該黨過時的對俄外交方針。如今普京發動侵略戰,正好使得黨內主張「對話」的鴿派失勢,蕭爾茨於是乘勝追擊。曾任總理的黨內親俄派領袖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擔任多家俄羅斯能源企業董事,開戰後遭受黨內領導層攻擊。

現今德國執政聯盟本身,同樣為逆轉國策鋪路。現時聯合政府由蕭爾茨代表的 SPD,以及綠黨與自由民主黨組成,後兩者向來主張對莫斯科採取強硬路線。雖然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但來自綠黨的經濟及氣候部長 Robert Habeck 卻把握機會,提倡加快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和建設新能源網。蕭爾茨同樣制定計劃,要國家「盡快」建設兩座液化天然氣站,以免繼續因天然氣問題受俄羅斯掣肘。

當然,逆轉國策依然面對多項阻力,德俄兩國的經濟關係糾纏不清,強硬制裁難免為經濟帶來陣痛,反對派或會利用通脹及能源短缺攻擊蕭爾茨。德軍現代化同樣需要時間實現,但在俄羅斯擴張野心外露的今日,德國自身安全與歐洲已不可分割。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