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鄭順聰:二十一世紀台文新人類


一、多居住於都會區,大台北為主,台灣其他都市化的精華區也很多,基本上週遭環境多是華語與英語,已經沒有台語的日常基礎。

二、母語是華語或英語,乃因血緣、文化與政治覺醒而刻意學習台語。甚至是沒有現實基礎,純粹是喜歡這語言,類似宮部美幸《模仿犯》的後現代特質。

三、學台語如同學外語,透過書籍與媒體來學習,對話能力多是隔代與爺奶的訓練,因父母的台語能力都已喪失。

四、使用的是普及的優勢腔,用詞比較文雅與正式,髒話與地方口語不多,氣口很正式,就像電視上的主播。

五、台語是正式與對外,華語是日常與對內,飆起髒話,華語比台語有力。

六、具備多語能力,對話甚至書寫流利的英日語是必備,還會客語與某一原住民語,東南亞語系也越來越多。

七、第一批台文新人類,千禧年前後出生,對台語的了解,大多透過學校與媒體,是體制內教育的第一批「完全體」。到現在二十歲上下,其創作與發表的處女作,就會是台文,不再從華文轉檯過來。

八、不只是菁英,還是菁英中的菁英,讀台大還拿書香獎的頂尖人才。

九、新台文人廣泛的這一代人,若不會說,至少聽得懂台語,將台語當作時尚與認同——這一批新族群,是下一階段台語發音的歌曲與戲劇的核心族群。

十、這一批台文世代於現代都市(當下台灣居住於城市者已有80%),透過媒體發表的創作與流行,會和二十世紀之前原生口語所演化的場域,有相當殊異的發展與特質。

原文出處 鄭順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