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食在台灣 : 台灣的蘿蔔


我常說我是「買菜煮飯工作者」,那天在《吃的台灣史》新書分享會上,聽到吳鳴說他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我問他為什麼要稱業餘?他說因為他的正職是教授。

我才發現,原來我的正職是「買菜煮飯工作者」,因為我雖自稱基隆年輕耆老,偶爾寫幾本書,其實最常做的是買菜煮飯。剛煮了一道小菜,可見我善於買菜煮飯、珍惜食材,其名不虛。

一般人都把蘿蔔頭連著的莖葉(台語稱「菜頭總」tsáng),以較粗的頭尾部分切除丟掉,其實非常可惜。我都切碎鹽漬一兩天出水,用手擰乾後,以蒜頭、辣椒、梅花絞肉炒成一碗公的小菜,可「恬恬」(tiām-tiām)配三碗公半的白飯,腰瘦好吃。

台灣的蘿蔔在立冬後開始盛產,愈來愈好吃,愈來愈便宜,市面上已不見進口的中國蘿蔔,可謂「菜頭一出,夢卜消失」。

近年來,中國蘿蔔被戲稱「夢卜」,因為蘿蔔的簡體字「萝卜」,台灣人雄雄一看以為是「夢卜」,其實夢的簡體字是「梦」。

蘿蔔原產東亞,在台灣蘿蔔的台語及客家語(海陸腔)都稱「菜頭」,因為橢圓形很像頭。日文漢字則稱蘿蔔為「大根」(ダイコン,daikon),我是在日本看到蘿蔔才知命名由來,因為又長又粗真的很大根!不過,台灣近年也種植「大根」品種了。

隨著日本料理風行歐美,日文「大根」的羅馬拼音字Daikon已經融入英文,英文稱蘿蔔為Daikon或Daikon radish,稱櫻桃蘿蔔為Radish。

原文出處 曹銘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