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彼德辛格 Peter Singer – 動物解放哲學大師


近日,香港漁護署大舉抓捕和獵殺野豬,令很多市民嘩然,香港野豬關注組就怒斥政府以麵包誘殺野豬,手段「全世界最卑劣」。推廣動物權益、講求城市與自然萬物共和,基本上已是發達地區的大勢所趨。要談論這一波思潮,就不能不提一位 20 世紀哲學大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彼得辛格在 1946 年於澳洲墨爾本出生生,在墨爾本大學讀過本科和哲學碩士後,到牛津大學深造哲學博士,畢業不久就在牛津大學、紐約大學等知名學府任教。1975 年,彼得辛格出版了 20 世紀其中一本最重要的倫理哲學大作「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奠定其生物倫理學大師的地位,並啟發往後一連串動物解放運動。今天哲學界常見的術語「物種主義」(Speciesism),意即人類對其他物種的歧視剝削,就是由該書發揚光大。

在倫理哲學領域之上,彼得辛格屬於現代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流派,反對義務倫理學(deontological ethics)。過去很多哲學家會構思很仔細的權利和義務法則,並辯論每條法則的優次。他認為這種做法陳義過高,難以實行,其內在的複雜性根本無以對應日常生活的道德矛盾。他於是捨繁取簡,推揚邊沁(Jeremy Bentham)的效益主義理論,從目的而非原則出發,只要一個行動比起其他選擇創造到更大的幸福(utility),就是正確的做法。

彼得辛格進一步擴充邊沁的理論框架,拓展到非人類物種。不同於義務倫理學講求理性思考,效益主義所探討的快樂和痛苦,動物亦有能力感受到,故此沒有道德理據把動物福祉排斥在討論之外。在從前,人們沒有顧慮到動物的利益,是基於物種歧視,有系統地把動物「去價值化」(devaluation)。物種主義,就如種族主義、性別主義一樣,恣意無理地把某些社群排除於道德關懷之外,背後缺乏清晰的理據。

他舉了一些例子,並逐一反駁。人們剝削動物時,很常會以動物的缺憾(defects)作辯護,譬如不會說話,不能組織思考,因而不應與人類享有同樣的道德地位。可是,人類物種當中亦會有不幸的成員,可能因為先天疾病和後天傷殘,無法進行流暢溝通和思考,但大部分人不會支持用他們做實驗品。反之,有些動物,特別是靈長類物種,所呈現的智慧其實與人類小孩相若。故此智力高低,難以證成對動物的剝削。

在書中,彼得辛格提出了不少行動綱領,例如推廣純素「維根主義」(veganism)、廢除動物實驗等等,啟發了很多社運人士。他後來跳出學術象牙塔,走進公共政治領域,例如有份創立維省綠黨,並競選過澳洲參議院。到今天,彼得辛格依然是當世極具分量的哲學家,「動物解放」仍然是生物倫理學入門經典。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