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錫蘭的肉桂產業出現工人斷層危機


肉桂在西方大致可分為「肉桂」(cassia cinnamon)與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錫蘭肉桂又稱「真肉桂」(true cinnamon),價格更昂貴之餘,亦以香氣濃厚誘人、味道帶甜、質地柔軟而緊密的淺棕色棒身優勝。不過,佔全球錫蘭肉桂出產量約 9 成的斯里蘭卡,正缺少有經驗的剝肉桂皮工人。

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道稱,錫蘭肉桂是世上公認品質最好的肉桂。斯里蘭卡歷史學家 Nirmal Ranjith Dewasiri 指,早在 10 世紀初,當地的肉桂已由阿拉伯商人連同其他香料一同運至歐洲市場。歐洲對香料趨之若鶩,但在古代斯里蘭卡,生產肉桂的工作,卻是由 13 世紀後南印度移民的後代,處於斯里蘭卡社會邊緣或地位低下的沙羅伽摩(Salagama)種姓負責。

經歷斯里蘭卡國王統治,以及葡萄牙、荷蘭殖民時代,沙羅伽摩在不同強迫政策下將肉桂事業代代相傳。及至英國於 1815 年佔領斯里蘭卡,咖啡和茶等其他經濟作物,價值變得比肉桂重要。在斯里蘭卡獨立後的今天,現年 36 歲、擁有 17 公頃種植莊園的 Ravindu Runage 指,尋找世代相傳的剝皮工,成為企業面臨的沉重挑戰。Runage 的父親於 1985 年創立企業 Rathna Producers Cinnamon Exports,Runage 是第二代繼承人。他表示,自己的公司是斯里蘭卡其中一家最大型的肉桂生產商,正向 56 個國家出口肉桂及其他香料。

工人缺少的問題有多嚴重,從他們的年紀就可窺見。報道指,年屆 55 歲的 Suduhakuru Piyathilake,已是最後一批經驗豐富的剝皮師。過去的 43 年裡,Piyathilake 一直做著跟父祖輩同樣的工作 —— 剝肉桂皮。每日清晨 5 時,Piyathilake 會前往種植園收集約 15 棵肉桂樹的樹枝,然後浸泡在主樓的水箱中;收集、浸泡的工序來回重複數次,直至 10 時,Piyathilak 已收集約 200 棵樹的樹枝。他解釋:「樹枝潮濕時容易剝落,所以要趁大清早收集浸泡。」

休息兩小時後,Piyathilak 開始剝皮工作。熟練的他,只需用食指量度,即可巧妙剝去外面薄薄的樹皮,隨後在兩側切兩刀,取出內側樹皮。內層剝除後置於陰涼處,只消數分鐘便會蜷曲,再填入稱為 quillings 的肉桂碎塊,吊在屋頂下乾燥三日,即可成捆送到工廠。Piyathilak 強調,剝肉桂皮是一門必須持續多年才成熟的手藝,「我花了數年年間,才能不損壞枝條而剝掉薄薄的內皮」。

除了要花時日學習剝肉桂皮技巧,清早的收集工作亦不輕鬆。Runage 指:「剝肉桂皮很辛苦,年輕人都不想再做了。他們更願意在辦公室工作。即使辦公室工作薪酬未必高過剝肉桂皮,但社會形象更好。人們認為剝肉桂皮是低階工作,所以現在很難找到有經驗的剝皮工。」另一位剝皮工 Heenipellage Chandra 的兒子們便是例子。現年 62 歲的她有兩個 20 多歲的兒子,他們都在辦公室工作;Chandra 本人也認為他們已爬上社會階梯。

28 歲的莊園查訪員 Chamara Lakshith,表示正努力尋找熟練剝皮工加入,但也無法肯定可以改變現狀。後繼人手出現危機,但錫蘭肉桂相關工作目前仍是斯里蘭卡南部不少人的生計,僅 Runage 的公司就有約 9,000 名農民及剝皮工;多達 4 萬以上家庭成員依賴肉桂產業的收入。Piyathilake 便對自己身懷世代相傳技術、家族數百年來憑此謀生而自豪,畢竟如他所言:「肉桂是我們唯一懂得的東西。 」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