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一」國慶假期是傳統的電影黃金檔期。在今年的這個黃金周,兩部宣傳民族主義精神的電影——《長津湖》與《我和我的父輩》,成為最為賣座的電影。除了都是「主旋律」電影之外,兩部作品還有一個共同之處:關鍵角色都是由演員吳京扮演。
吳京,這位「200億」 (票房)演員今年47歲,數年前,因參演數部充滿「愛國正能量」的「戰狼」電影受到關注。在《長津湖》中,他飾演的是在朝鮮戰爭中一名帶領部隊與美國士兵作戰的中國軍官,最後為執行任務被凍死在他鄉,在其自導自演的《我和我的父輩》影片的第一個單元,他扮演了抗日戰爭中的一名騎兵團團長,最後面臨兒子在戰爭中犧牲的結局。
能在兩部賣座「主旋律」電影作擔綱重任,這充分顯示了他在當今中國電影界炙手可熱的地位。但在民族主義風氣盛行之下,吳京和「主旋律」電影的「一枝獨秀」,反映了高壓政治環境與嚴格的審查制度下這個國家的電影越加要服從並於政治宣傳的這一現實和投機性。
「吳京大概是現在最能把握中國政治脈絡的電影演員之一,」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東亞研究文化中心主任包宏偉副教授表示。「這也使得他成為中國電影界當前力推的演員之一。」
與「戰狼」一起崛起
吳京1995年出道,但在《戰狼》系列之前,吳京只是個「功夫明星」,在業界絶對算不上一線。他曾在電視節目上表示,在拍《戰狼》系列之前,由於無法籌集到投資,他甚至需要抵押自己的房產為影片獲得資金。
但在自導自演的這兩部《戰狼》電影名聲大噪之後,一系列變化隨之而來。2015年,首部《戰狼》影片上映,這部聚焦中國特種部隊作戰的作品最終以5億餘元成為當年票房「黑馬」,成為鮮有賣座的「主旋律」電影中的一部。而兩年後推出的《戰狼2》票房收入達56.94億元人民幣,至今仍佔據中國內地票房排行榜冠軍位置。
《戰狼》的成功為吳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事業高峰。不僅《戰狼2》得到官方首肯,代表當年中國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他個人也在2018年獲得了內地電影界三大獎項中的兩項影帝殊榮。
由此,他告別以往的武打及反派角色,主演的影片均為「主旋律」電影,塑造的也都是強悍、精壯的愛國「英雄」形象。
在最近這輪「主旋律」電影興盛之風中,吳京成為了代表人物,也是絶對的票房保證。根據統計,吳京已經成為內地首位主演影片票房突破240億元人民幣的演員。
連前國際武大明星成龍都在本月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花了幾十年籌集到200多億的票房,他四部戲就兩百多億」。
吳京先生及其團隊沒有對BBC中文通過微博發出的採訪邀請進行回復。
「時代造就」
分析人士認為,吳京得以在短短幾年間佔據影壇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與近年來官方推動的意識形態宣傳與民族主義崛起互相成就。
「『英雄』和『戰狼』是時代造就的,」包宏偉表示。
自2012年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來,從官方到民間,中國推動愛國「正能量」的熱情一直在持續。
吳京的「主旋律」影片便迎合了中國國人的愛國情結。他本人曾在接受內地網絡訪談節目《局面》採訪時表示,《戰狼2》表達的是他「愛國」的價值觀。「你沒有國家的強大,你個人再強大有什麼用呢?」
「所有的成功都是來自於我的運氣好,我生活在這個時代」。
「主旋律」影片盛行背後的隱憂
吳京憑「戰狼」系列電影在影壇的站穩腳跟後,中國「主旋律」影片似乎也有了更多的商業空間,市場份額不斷上升。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中國國內的反美情緒不斷升溫,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如今「戰狼」已經成為了中國外交一大標誌,外交官們在國際舞台上愈發變得咄咄逼人,措辭更加強硬。這種趨勢在新冠疫情演變為全球大流行之後變得更加明顯。
「主旋律」影片在這種背景下獲得更多政府扶持、公眾關注和投資人的青睞,票房收入走高的「主旋律」作品越來越多見於中國電影市場。
目前,在中國票房收入排行榜中,前五位有三部是「主旋律」影片。在它們之中,除《戰狼2》外,《流浪地球》與《長津湖》均是2017年以後作品,且都為吳京主演。
這種增長勢頭與中國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很大關係。「不論是審查,還是對主題、題材的干預,或者是對進口電影數量的限制,從這些方面都會看到中國官方在非常有意識地介入電影市場運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劉慧嬋表示。
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背景之下,中國對美國電影的引進數量有所減少,國產電影佔比不斷上升。2018年中國引進的美國電影為28部,2019年這個數字減少為17部。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之後,全球電影產業受到極大干擾,引進片數量更加下降,而國產電影則趁勢填補市場空缺,票房佔比高達84%。
許多知名電影人都曾表達過對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不滿。導演馮小剛曾在2014年表示,「好萊塢的導演可以在舞台上跳舞,但我們可能要戴著腳鐐去跳舞」。另一名著名導演賈樟柯也曾於2013年在一部紀錄片中表示,中國電影行業的空間已經小到「沒法在這個行業裏面做了」。
最近幾年間,這樣批評的聲音已經幾乎絶跡,審查也變得更加嚴格。從劇本立項、公映許可證發放到最終上映,模糊不清的審查標凖使得內地電影界風聲鶴唳。而杜絶「娘炮等畸形審美」、禁止使用紋身藝人等對影視節目推出的禁令也促使中國電影界審美更加單一。
官方對「主旋律」影片的支持變得更加毫不掩飾。今年3月,中國國家電影局發佈公告表示,自2021年4月至年底,要求各電影院每周至少排映兩部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影片,以慶祝中共成立100週年。
「這些政策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嘗試介入意識形態領域,利用電影來傳遞價值觀,用一些商業的包裝去把那些價值觀傳遞給大眾,」劉慧嬋稱。
她認為,從結果來看,中國官方的做法是有效的。
包宏偉認為,這種氣氛自然會影響到市場積極性。「對於投資方和影視公司來講,『主旋律』影片儘管有可能會資金投入比較大,但其政治和票房風險卻是比較低的,投資利潤能夠得到保證。因此,投資主旋律就成為了當前不二的選擇。」
投機「主旋律」?
業內人士指出,吳京所主演的「主旋律」電影大都充斥特效場景與恢弘的場面,與好萊塢的超級英雄片異曲同工, 受到市場歡迎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在中國,電影產業不只受市場主導,在政策作用下這種變化可能更加明顯。
所以,有專家們擔憂,如果這樣的主旋律大片長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觀眾的審美趣味會發生變化,從而造成對其他電影形式的排斥,扼殺「百花齊放」。
「電影要成為產業就需要有大規模生產,易於操作,有一定的可複製性,這樣才能持續吸引大批量觀眾,進而獲得比較大的商業利潤空間。中國當前的『主旋律』影片是有這樣的潛能的,」包宏偉表示。
包宏偉認為,中國電影行業目前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不良的電影生態。
從今年的國慶檔影片來看,《我和我的父輩》雖然雲集吳京、章子怡、沈騰、徐崢四名大牌,但整個製作時長只有短短的三到四個月。他指出,這樣的製作模式值得擔憂。
「這樣的『主旋律』影片推崇短平快,迅速製作迅速回收成本,能賺一些錢就賺一些錢。尤其在政府支持下利潤回收會比較快,進而立即立刻投入下一部電影的製作。這樣的製作模式市場投機性強,藝術價值可能會大打折扣,」他表示。
「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現在時代脈絡和政治風向,構思出一部符合時代精神的電影,然後就快速製作,製作好後不管精良與否立即投入市場,回收成本後賺到一些錢後就立刻轉入下一部電影的製作。當代中國電影業年產量比較大,但有著精良質量的卻不多,國際市場上認可度也很有限,這種狀況值得擔憂。」
原文出處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