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蔡蕙頻:懷念 陳柔縉 老師


隔了一天,終於能夠平靜一點地寫陳柔縉老師。

陳柔縉老師走了,以不到六十歲的年紀、因一場車禍離開人世,未免也太年輕、太突然了,收到訊息之後,我好一段時間刻意不看新聞、不開社群媒體,大概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喜歡臺灣史的人都知道,陳柔縉的作品不可輕易讀,讀了會上癮,一旦打開她的書,被她生動的筆調征服之後,便會著了魔般地一本接著一本讀下去,讀到廢寢忘餐。曾不只聽一個人說過,如果歷史課本可以請陳柔縉來寫就好了,有這樣的課本,歷史課絕對不會有人捨得睡著。

陳柔縉寫人物的功力無人能及,當過記者的她,非常擅長捕捉人物的特色,並用小故事寫活人物的性格,拉近主角與讀者的距離。舉個例來說,她寫過曾任駐日東京新聞處處長的張超英的故事,但陳柔縉不正面直寫張超英顯赫的家世背景,而是以張家過去「宮前町九十番地」的地址為書名,知道這裡在日治時期是中華民國駐臺領事館的人,自然明白這是何等超凡的家族,出入皆顯貴,往來無白丁。三代單傳的張超英當然備受寵愛,戰後初期臺灣政治氣氛詭譎不安,張家有許多核心人物出入,但充滿好奇心的張超英不知時局的肅殺,甚至開了蔣介石座車去海邊玩,儼然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也讓讀者替這位貴公子捏了一把冷汗。

她寫日治時期臺灣史的這個系列也很精彩,無論是《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寫巧克力、鐘錶、汽車、牛肉、自來水等西方文明引進臺灣的歷史,還是《囍事臺灣》寫臺灣人的婚俗與庶民生活。原以為這樣已經夠精彩了,陳柔縉又精選百年來臺灣年度大事,寫成《臺灣幸福百事》;《一個木匠和他的臺灣博覽會》用1935年一個木匠的角度來寫那年的臺博盛事,再度推高了臺灣史的天花板。

我想,能夠這樣筆耕不輟,臺灣史應該是陳柔縉的真愛吧?

作為一個在臺灣史通俗寫作上最知名的作家,前方已經無人了,她應該可以慢慢走了吧?沒想到去年她又完成了《大港的女兒》,同樣未上市先轟動,這次她成功挑戰了歷史小說,輕取讀者的眼球。

在臺灣史通俗寫做的領域裡,能像她這樣擁有這樣龐大的讀者群,甚至是追隨者的作家實在少見,令人驚訝的是,她並不是歷史系科班出身,讀政治的她,能夠寫出這麼精彩動人的作品,是因為她非常用功。我身為一個圖書館員,經常在館內遇到許多研究者,陳柔縉雖謙稱自己不是學者,但她認真的程度絕對不比任何一位研究者遜色,如果讀者仔細注意,便會發現她拍照時,背景經常是各大圖書館的書架。

嚴格說起來,陳柔縉老師出書的頻率並不算高,但是只要聽說老師要出書了,讀者絕對是引頸期盼,她讓不少讀者感受到閱讀臺灣史的樂趣,甚至求知若渴,進一步自掘知識之井,主動找書來「解渴」。而且她從不吝惜對後進的提攜,包含我自己在內,都曾受到陳柔縉老師的鼓勵,「要一直寫下去,不能停喔!」「新書要寄給我!我要讀!」在寫作的領域裡,她沒有敵人,所有人都是一同豐富文史寫作的筆友。如果說她在臺灣史通俗寫作上佔有一席之地,那她的領土必然是很遼闊的。每當朋友問我要推薦哪一本書作為臺灣史入門讀物,我通常說:「只要是陳柔縉寫的,哪一本都可以!」

陳柔縉曾出版《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寫的是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生活的年代。我想,「陳柔縉」三個字不只是一個品牌,甚至也是一個時代,一個臺灣史寫作的時代,她也是讓臺灣史飛起來的一陣風,那陣風拂面輕柔,讓人心情和煦,卻又充滿力量,推著人向前走。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用追懷的心情去想她。想起老師的爽朗笑容,彷彿昨天才見過面,在圖書館的書架之間輕聲談著彼此最近有趣的發現,並在分別時揮手說再見。只是,這次說再見將是最後一次了,實在不忍說出口,就當陳柔縉老師只是去旅行了,我繼續在圖書館等她回來,告訴我她又要出新書了。

原文出處 蔡蕙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