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軍在 2011 年擊斃拉登,但發動 9.11 襲擊的恐怖組織阿爾蓋達仍未消滅,創立至今已歷經 33 個年頭。英國「衛報」引述研究指,個別恐怖組織,通常存續 5 至 10 年或更短,那意譯為基地(Al-Qaeda)的阿爾蓋達,何以長壽至今?
1988 年,沙特阿拉伯建築富商之家出身的拉登,在巴基斯坦邊境城鎮白沙瓦(Peshawar)創立了阿爾蓋達組織。阿爾蓋達最初只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支持穆斯林對抗蘇聯的後勤網絡。然而報道指,組織領袖們亦希望建立一支由忠誠、經驗豐富的伊斯蘭戰士組成的部隊,部署至所有需要保護穆斯林的地方,兼且成為一股先鋒力量,吸引更多新人加入、傳播其激進觀點。
「衛報」報道認為,阿爾蓋達第一個明顯優勢,是能利用對手的失敗和弱點。該組織宣傳時,會聚焦整個伊斯蘭世界不同政府的腐敗、無能、專制,且由權貴操縱。這些指控大都有事件依據,故阿爾蓋達進一步提出,這種現象,是他們拒絕跟隨伊斯蘭教聖典與傳統所示道路而導致,容易引起共鳴。蘇聯倒台後,拉登及其手下重新定位的阿爾蓋達,繼續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從事訓練活動,擴大與不同穆斯林國家,尤其是索馬里和也門的聯繫,同時持續購買武器和技術設備。
作為恐怖組織,阿爾蓋達最大「戰績」自然是 9.11 襲擊。面對美國追剿,阿爾蓋達並未從歷史消失。即使 2002 年美軍攻打庇護拉登的塔利班政權,讓阿爾蓋達失去在當地的避風港、多名成員被擊殺,但其餘成員仍分佈在阿富汗鄰國甚或更遠的地方。拉登本人也在 2003 年,成功從巴基斯坦一個藏身處轉移至另一地點。
此後,美國 CIA 持續緝捕一些重要人物,報道認為,曾經群龍無首的阿爾蓋達能重新崛起,與美國 2003 年攻打伊拉克有關。出兵伊拉克分散了美國決策層對阿爾蓋達的關注,以及安全機構的資源投放。同時,在薩達姆政權下,身為少數卻統治國家的當地遜尼派要承受戰爭後的宗派暴力,令以遜尼派捍衛者自居的阿爾蓋達,得以藉此號召大量來自海灣和北非地區的穆斯林,前往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與美軍作戰。
阿爾蓋達的暴力襲擊浪潮,在 9.11 後首十年的中期開始失去普通民眾支持。2010 年,拉登甚至擔心阿爾蓋達的形象,會因為其他穆斯林的屠殺事件而受損,考慮為組織改名,又嚴令下屬平息暴力事件。2011 年,拉登遭美國特種部隊擊殺,適逢阿拉伯之春,埃及以至中東多地的人高呼民主,而非嚴格的伊斯蘭政權。重整阿爾蓋達的責任,落在其繼任者,資深恐怖份子、埃及醫生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身上。
扎瓦希里放棄襲擊遠方敵人美國的策略,強調與伊斯蘭世界中受到威脅的地方建立聯繫。假如阿爾蓋達為他們提供保護甚至是管治,就能建立基層支持、擴大其影響範圍。報道指,新戰略迅速取得成果,阿爾蓋達在北非薩赫勒(Sahel)地區、東非、也門和阿富汗,構成新的影響力,又成功招得戰鬥人員,並重新與塔利班建立聯繫。
ISIS 於 2014 年脫離阿爾蓋達崛起,一度在伊拉克、敍利亞建立「伊斯蘭國」,似乎達成了阿爾蓋達長久以來的目標。與 ISIS 的兇殘程度相比,阿爾蓋達甚至顯得比較溫和;其對聖戰手冊「野蠻的管理」(The Management Of Savagery)的理解,亦認為需要控制暴力。當伊斯蘭國的國度在 2019 年崩潰時,阿爾蓋達就嘗試重奪聖戰領導地位,目前仍在與伊斯蘭國爭奪此一角色。報道稱,至今,阿爾蓋達已收復不少陣地。
回到阿爾蓋爾達含意「基地」身上。基地可以指實際存在的軍事基地或組織堅持的原則,而正是建立軍事基地的想法,使得這些戰鬥人員,在阿富汗和伊斯蘭世界大部分地區長期盤踞據點。同時,阿爾蓋達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組織,亦包含一種跨國意識形態抱負。塔利班佔領喀布爾 10 日後,阿爾蓋達就發表聲明,祝賀此舉是「這代表所有穆斯林,是解放巴勒斯坦…… 黎凡特、索馬里、也門、克什米爾的前奏」。對他們來說,「美國的失敗,使全球聖戰進入新階段」。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