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 基隆漳州移民可能在17世紀之前就來了


基隆和平島在16-17世紀的國際地名「雞籠」(漳州語Ke-lâng,西班牙語Quelang,荷蘭語Kelang),我以翁佳音所說台灣很多地名是早年漳泉航行人從海上命名的理論,推測和平島上有一山頭從海上看形似雞的籠子。

雞籠是圓錐形的籠子,但頂端是平的,這裡是抓雞的出入口。

在2018年夏天一次出海中,我從和平島外海拍下「中山仔」(和平島西北部,今和平島公園)山頭形似雞籠的照片,推論雞籠地名由此而來。當年帆船從東海轉入台灣北部海域,這是所見的第一個山頭。

翁佳音支持我的看法,但他一直想找機會實地考察。然而,從和平島外海看「雞籠」,不在一般的遊艇旅遊行程,我曾特別安排三次前往,中研院好友林富士也想參加,結果三次都在出發前兩天因天候因素取消而殘念。

公視台語台製作中的「大港ê台灣」,有一集是和平島,昨天邀請我和翁佳音實地受訪。我們兩人隨著大陣仗拍攝人員,上午去了白米甕砲台、社寮東砲台、諸聖教堂考古遺址,下午兩點半包船出海拍攝「雞籠」。

翁佳音在船上觀察、測量方位,船往東航行,走過右和平島、左基隆嶼之間。最後他說,看來符合古文獻對當年中國福建與琉球、日本的貿易航行路線的記載,也可解釋雞籠(和平島)、雞籠杙(基隆嶼)、雞籠頭(基隆陸地)、雞籠山(基隆火山群,包括基隆山、九份、金瓜石、草山等)的命名體系,他大概85%接受我「和平島外海看雞籠」命名的說法。

剩下15%的質疑是什麼?翁佳音說,做學問要留空間繼續探討。

翁佳音根據荷蘭文獻等認為,基隆的漳州人移民可能在17世紀之前就來了。

原文出處 曹銘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