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印度出兵葡屬殖民地果亞(Goa),實現果亞回歸偉業,但很多果亞人對回歸 60 周年無動於衷,反而埋怨人口近半的新移民缺乏本土歸屬感,國內又有大量低質素遊客湧入,不尊重果亞人的生活文化,加上無數果亞人外流以改善生活,在在導致果亞人身份認同岌岌可危。
2013 年果亞邦跨黨派代表團會見印度總理,在報告中談及果亞人困境:「令人擔憂的是,到 2021 年新移民人口將超過果亞本地人。」
歸根究底,問題在於政府對移民人數不設限,導致果亞瀕臨「種族稀釋」(ethnic dilution),本地人可能「異化為微不足道的少數族裔」。
究竟這個人口預測有否成真,至今未有數據證明,但很多果亞人確實感受到,自己已淪為家鄉裡的異鄉人。
新移民湧入果亞,背後有諸多成因,葡屬政府未有完善社會基建,也為此埋下伏筆。獨立媒體「果亞觀察報」(Goan Observer)創辦人 Rajan Narayan 文章解釋,殖民時代果亞沒有技術訓練學院或教育學院,小學教育以葡語為主,教育權利由高種姓階級壟斷,進修都只能夠到外地留學。
首任首席部長 Dayanand Bandodkar 為改善情況,成立過千間馬拉提語學校以發展普及教育,但缺乏本地教育人才,只能夠從鄰邦引進教師。
印度武統果亞後,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Antanio Salazar)不承認果亞回歸,並繼續賦予果亞人葡籍公民身份,讓他們能夠拿葡籍護照移民歐洲,也變相加速高學歷人才外流、本地人口替換。當時葡裔工程師率先撤走,以致本地工程專才短缺,水利及電力部門要交由非本地人接管。
後來果亞低下階層也乘葡籍護照之便,轉到倫敦及波斯灣各國工作,以求改善生活,進一步加劇人口流失。
果亞大學歷史系主任 Protima Kamat 指出,有別於印度多處宗教衝突頻生,果亞在葡萄牙逾 450 年統治期間,印度教與天主教並舉,雙方大致相處融洽。
這份宗教包容傳統在回歸後延續,例如當地為兼顧天主教徒飲食習慣,沒有跟隨其他邦政府立法禁止宰牛,以致穆斯林普遍視果亞為逃離宗教仇殺的避風港。
2002 年戈德拉(Godhra)有穆斯林暴民縱火燒毀載客列車後,各地印度教徒對穆斯林居民大舉報復,有穆斯林家中雪櫃疑似藏有牛肉,便遭到印度教暴民活活燒死。
這股暴力浪潮過後,果亞穆斯林人口比例急增,由起初僅佔 0.5%,增至 2011 年普查統計的 8.33%;相對而言,信奉基督宗教人口在 20 年間急劇減少,近年更不時傳出穆斯林新移民與天主教徒就資源分配發生衝突的新聞。
對於果亞人來說,源源不絕的外地人破壞了社會秩序,來自印度國內的旅行團也是眾矢之的。果亞以陽光與海灘聞名,向來招待避寒的歐美旅客,當地人早就習慣外國遊客在沙灘上裸露,但近年印度中下階層旅客冒起,一車車湧到果亞海灘,在旅遊區到處拋垃圾之餘,他們又普遍意識保守,總是驚訝白人女遊客半裸,經常上前滋擾或要求合照,破壞果亞渡假勝地的名聲。
這場果亞身份認同危機,也促成愈益蓬勃的本土保育運動。「果亞先驅報」(Herald Goa)編輯 Alexandre Moniz Barbosa 文章分析,近年本土運動著力守護森林、海灘和河道生態,成功阻止多宗外來開發計劃,但他相信以長遠計,公民社會必須正視身份認同的威脅來源,捍衛果亞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方能夠對症下藥。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