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游牧人生」背後,關於亞馬遜散工的爭議 20210426


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大熱「游牧人生」(Nomadland),藉由喪夫失業的女主角 Fern 以小貨車為家,邊打散工邊在美國流浪的經過,展示長居露營車的現代牧民生活面貌。

但 Fern 在亞馬遜倉庫當短期工的情節,近日卻引起爭議,質疑該片掩蓋該公司剝削工人的實況,矛頭直指其季節性聘用計劃 CamperForce。一些遊民就此現身說法,道出戲外的零工經濟環境。

「游牧人生」改篇自紀實作品 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並標榜有真實遊牧民參演,片裡 Fern 參與的 CamperForce 計劃更從 2008 年運作至今,在每年網購旺季招募露營車遊民到物流中心當臨時工,每更 10 至 12 小時,時薪 15 美元(約 116 港元)兼加班費,另有 550 美元(約 4,270 港元)以支付在附近營地的水電費。工作滿 90 日享有醫療福利,但遊民往往在這之前便移居。

非牟利調查新聞網站 ProPublica 記者 Alec MacGillis 近日發表評論,認為「佔據觀眾心神的,乃電影的視覺力量及情感核心…… 而非亞馬遜的問題」,「就亞馬遜對其工人、包括臨時工造成的損害,人們很容易會隨之產生較溫和的 觀感」。影評人亦認為,電影忽略了原著裡至為尖銳的段落。

新聞工作者 Jessica Bruder 為寫此書,曾到德州一間亞馬遜倉庫工作 7 天,並目擊部分潛在危險。書中紀載,70 歲的 Chuck Stout 透過 CamperForce 入職,在傳輸帶旁被飛來的紙箱擊中而頭部著地,但經公司醫生診斷 沒有腦震盪後,便繼續這份一天要走 15 英里路的工作。

中心人物 Linda May 亦比戲裡的自己坎坷,她因長期操作條碼掃描器,造成手腕重複性勞損,痛楚蔓延全臂,更自覺是「世上最大自動販賣機的一枚齒輪」。惟全片均沒出現這些傷害,只有 Fern 形容的「酬勞豐厚」。

適逢近日亞馬遜倉庫工人籌組工會失敗一事,凸顯出為達到演算法制訂的目標,工人要更快速地持續執行單調而繁重的工作,很可能會造成重複性勞損。組織 Warehouse Worker Resource Center 的法律總監 Tim Shadix 更指,有研究顯示亞馬遜倉庫工人的受傷比率,較全行高出兩倍。他認為「游牧人生」對亞馬遜的描繪,會令觀眾對工人們的經濟狀況產生很大誤解。

“它表現出亞馬遜是個讓人賺錢及實現個人之旅的地方,而非正視這間公司有多黑暗,利用通常應已退休、但基於經濟原因而仍要從事高危工作的長者。”

不過,並非所有牧民都徹底否定 CamperForce 計劃。33 歲的 Shay Martinez-Machen 從 2017 年開始,與同性妻子及兩名孩子成為全職牧民,開露營車遊歷全美,至今每年均為亞馬遜打工數月,「作為秋冬計劃及賺取唯一收入」。

她直言「就算有投訴、腳痛或隨之而來的其他事,我們都回來了。我想這很普遍」,還說很多 CamperForce 工人在亞馬遜再是難過,仍會在來季「復工」。

倡導遊牧生活並參演「游牧人生」的 Bob Wells 則表示,能夠理解對片中亞馬遜描述的批評,但認為終歸是錯置了。雖然他從未在亞馬遜倉庫工作,亦同意長工時累人,卻得悉很多牧民仰賴這份臨時工。

「人們把亞馬遜的全職員工與 CamperForce 混為一談,我不肯定這是否公平。我認為人們對企業界充滿仇恨是百分百有理,惟他們企圖將此嵌入CamperForce,以此充當證據支持其說。」

「游牧人生」導演趙婷並未直接回應爭議,但在 2 月一個專訪曾經表示,該片無意淡化遊牧民生活的苦處。「如你深入去看,『養老是資本主義受害者』的議題,在片中無處不在。

是的,只是它背後有個美麗的夕陽。」原作者 Bruder 亦對趙婷讚口不絕,認為她向觀眾展示了美國生活過往被人忽略的一面。「我一直希望、期待著趙婷能夠輕描淡寫地顯示出處境中的細微差別。」

“我們希望,一部敘事性非虛構小說或電影中的部分情節,能成為同理心的載體。與其異化一群人,不如讓觀眾覺得他們有點像自己、又有點像自己認識的人。這聽起來也許讓我有點像嬉皮,但我把它視作一種用以連接的講故事手法。”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