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劉定綱 : 討論台灣少子化不可忘記教育20210420


在台灣少子化的討論裡,講到性別的都對,但我想提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教育。

台灣的教育普遍被大眾認為跟不上現代社會的需求。當然有部分優秀的老師與學校,但那個比例低到,一般家長不太相信在「自然比例」下,自己的小朋友有機率遇到。而且哪邊好,你知我知。於是,好學區好學校大家搶,而這又是家長們資本競爭的延續。

很多人包括我都會提到108課綱的進步。但課綱進步要落實到教學現場,沒有十年很難看出成效。更何況在媒體的渲染下,部分民眾對於108課綱印象不佳,認為它剝奪社會流動、階級爬升的機會。

於是渴望孩子獲得文化資本的家長,嫌棄教育現場觀念保守。渴望孩子增加家裡經濟資本的,對於透過教育做階級爬升感到悲觀。兩面不討好,這是108課綱的困境。

自學與體制外教育都需要家長的高度參與,而這又回到家長們經濟資本競爭的問題。有錢有閒或是容易遇到好工作,這不是現在人們對於社會現實的想像。

以我們做課本來說,比起做教育現場的改變,更像是在做一個希望。但我們也知道,沒有教育現場的支持,這個「希望」有多麼昂貴。常常看到或聽到認識不認識的人,跟我們說,如果當年有你們的課本就好了。為什麼希望無法落實為改變,或許是因為教育現場也只有少部分人真心相信,自己有改變的能力與機會。

回到少子化,當大部分老師相信自己是少子化受害者的同時,似乎忘記了,我們必須先給社會教育改變的希望,社會才會有,安心將孩子交給我們,這樣的未來。

原文出處 劉定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