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俄羅斯】為何每半小時就會發生一宗漏油事件?


上月初,礦產商諾里爾斯克鎳(Nornickel)就去年 5 月於北極圈造成的重大漏油事故,向俄羅斯賠償了 20 億美元(約 155 億港元)之多。但這個擁有全球最長輸油管道系統的國家,原來幾乎每半小時就會發生一宗漏油事件,位於境內遠北的科米共和國(Komi Republic)更是黑點之一。當中有何特別原因?「德國之聲」試圖找出答案。

早在 15 世紀,俄羅斯石油便於科米共和國被首度提及。城鎮烏辛斯克(Usinsk)在 1960 年代,只是石油工人的聚居地,廿年過後卻變成為石油而生的城市。直至 1990 年代末,當地工人已開採了約 2 億噸石油,現時則平均每年開採 900 萬噸,佔整個科米共和國的產量超過一半。但在烏辛斯克發生的漏油事故,卻也多得如同家常便飯,而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 1994 年 8 月。

當時石油鑽探處發生漏油,事後研究發現,建於蘇聯時代的管道有多處缺口,並在隱瞞公眾的情況下洩漏了 8 個月。事故的整體規模仍屬未知,但估計洩漏了約 10 萬至 20 萬噸石油,超過 120 公頃的凍原受污染,牛隻患上結核病,魚類體內殘留石油,骨骼結構亦告變形。鄰近村莊 Novikbozh 受到波及,村民要把油從地面刮起及從水面撇走,甚至火燒影響地域,以這種最便宜卻最破壞環境的方式清理。

Novikbozh 最後只獲賠償 36 盧布,相等於當地兩瓶伏特加的價格,而村民至今仍要以柴火爐取暖,用著不知是否安全的河水,但卻擺脫不了各種人禍。譬如 2017 年的油井大火燒了 1 個月,濃厚霧霾及有毒粒子吹遍凍原;去年秋季的漏油則污染了常有本地人釣魚的河流。村民 Ekaterina Dyachkova 加入一個紀錄疑似漏油事故的組織多年,她說不反對帶動就業的石油業,只望企業能更負責任地行動。前村民 Galina Chuprova 則批評:

法例的制定對石油公司做任何事都開綠燈,卻沒給我們帶來任何回報。
事實上,整個俄羅斯都常發生漏油事故。該國能源部表示,前年錄得超過 1.7 萬宗洩漏,大部分來自石油管道。反觀油井氣候條件相仿的加拿大,同年僅錄得 60 宗漏油。俄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解釋,那是境內逾半數油管經年磨損所致。但一些在遠北地區開採石油的工人透露,部分油井的基建不足,定期檢查及更換管道,對公司而言成本甚高,亦往往未有徹底完成。

俄羅斯綠色和平估計,該國一眾石油公司不去投資新基建,每年能省下約 30 億美元(約 233 億港元),有助降低成本,令投資者更有利可圖。項目主任 Vladimir Chuprov 更指,對國家經濟至關重要的石油業,「可在法律框架外營運」,而由於石油公司獲政府補貼及減稅,加上環保法的不完善,令它們可以「擺脫漏油的財務責任,以及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後果。」

但網絡的普及令事情出現轉機,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分會企業環境責任項目主管 Alexey Knizhnikov 表示:「近年我們收到更多來自新聞工作者及本地人的資訊。他們目擊漏油,並在社交媒體公開。」這種方法似乎奏效,譬如去年北極圈發生嚴重漏油,涉事諾里爾斯克鎳公司最初保持沉默,但照片被網民瘋傳及登上國際頭版,迫得該公司作出俄國史上最大宗環保賠償。

Dyachkova 期望看到責任能被追究。現時在她家中的走廊,放有兩盒裝了當地新增石油項目的文件,而對上一次尋找鑽探點的地震測試(seismic test),正正穿過她家的花園。「假如他們就在我的村莊旁邊,興建一個新的石油井架,並說這對我們而言是安全的,那我想請那些負責人帶同他們的子女,齊來住在這裡。」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