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食說台灣 : 楊双子/楊若慈小說《臺灣漫遊錄》范僑芯《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翁佳音《吃的台灣史》


我在外尋找美食,常說「考察」,這是實話,因為美食除了色香味,還可以增添歷史味、文化味、人情味。

多年來,我對台灣飲食文化的調查、考據,很高興看到各種媒體引用、轉載,尤其在常被查閱的維基百科。

總之,我為了無時無刻的考察,如果吃到一胖三高,都是為了愛台灣。

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Kaim Ang已在他的臉書宣布,他將與我合寫一本《吃的台灣史》(暫名),希望呈現台灣飲食的歷史脈絡。

最近認識兩位年輕作家,都出版以台灣美食小吃為題材的作品,我有幸獲得簽名贈書、小卡,並互加臉友。

楊双子(楊若慈)的小說《臺灣漫遊錄》(2020年4月),描述日本時代兩位台日未婚女子在台灣「縱貫鐵道」沿線城市的美食之旅,甚至以台灣美食的名稱作為整部小說的章名,例如米篩目、麻薏(麻芛)湯、肉臊、冬瓜茶等。

上月底,楊若慈來基隆考察義美石頭火鍋(蛋腸、魚餃),以及連珍草莓蛋糕,並贈書留言:「一起吃遍台島吧!」身為基隆年輕耆老,我當歡迎並接待她再來考察基隆美食的小說題材。

范僑芯是留學法國廚藝學校的廚師作家,以「佐餐文字」粉絲專頁成名,她的新書《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2021年1月),描述台灣庶民創造「多元又獨一無二的台灣味」。

是的!我也認為,台灣本來擁有豐富的山海物產,台灣歷來族群引進的多元飲食文化,也在不斷的融合、改良、創新,深厚的底蘊是創新的基礎,期待更多的台灣味名揚世界。

范喬芯在Messenger說,她曾閱讀好幾次我寫的《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並寄她的新書給我。我跟她說,我寫台灣飲食,多從語言、歷史下手,她身為女廚,她的寫作多了女性的細膩及食材、廚藝的分析,成為更有味的佐餐文字。

我也歡迎她來基隆考察,基隆美食需要更多佐餐文字。

原文出處 曹銘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