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臺師大臺史所【109-1專題演講 | 史學研究如何轉換為繪本之二、三事 | 李毓中】​20201203


今天來演講的李毓中老師,以專業歷史學者的身分,出版過三本繪本,成功地將歷史知識轉譯為有趣的故事,獲得金鼎獎的肯定。演講剛開始,老師便丟出一個大哉問:「把歷史研究變成繪本最需要什麼?」歷史學者容易被人質疑,寫這些複雜的文章要給誰看?寫上千字不難,但要把它濃縮成50字最困難,「這需要喝醉的感覺!」老師笑稱。​

老師從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歷史學者不要跟幾米比,因為那種意境不是我們純理性思考能做到的;也不要跟兒童文學的專家比,因為他們掌握了兒童的語言。我們應掌握的是歷史專業知識,例如老師的第一本繪本《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因為掌握大時代的脈動,而入圍金鼎獎。老師提到,從熟悉的領域入手,會比較容易把有趣的部分抓出來。​

到了第二本繪本《海洋台灣的故事:香料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與艾爾摩莎》,老師先做了腳本,把特定的人物以及圖像帶進來,綴以有趣的口白。再來設定全視野的空間,用世界地圖來呈現。以上的努力,是為了把複雜的歷史換成簡單的語言,讓小朋友容易吸收,以及讓父母容易帶小孩去了解故事內容。​

因為繪本能運用的頁數少,因此「文字敘述」、「口白」、「插畫」的搭配就顯得很重要。老師除了在故事和角色設定,嘗試連結過去跟現在。在插畫的部分,分頁要區隔出現在、過去,因此回憶採用淡色系,現在則是色彩鮮艷。視野也區分為水平、空中,給予讀者不同的視覺體驗。​

從老師的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老師希望能將現代和過去,以繪本的方式連結在一起,試圖達成對話的效果。例如第三本繪本《穿越時空的中式帆船:從出航、水下考古到一座想像的博物館》,就是起因於現代人所做的仿古帆船維多利亞號、安達魯西亞號。尚未出版的《恁久好無?安娜!》也是基於歷史檔案創作的故事,內容描述一對祖孫遠赴重洋,尋找祖父的兒時玩伴,一同完成玩伴父親的志願。​

最後是同學的提問:「歷史背景跟知識鋪陳需要許多文字,如何平衡?」老師表示,可以用畫面、分隔來達到平衡,自己也透過繪本創作學到取捨。「讀者其實不需要知道太瑣碎的東西,」老師再度提到:「喝了酒才有這種勇氣去刪!」​

另外一位同學問:「內容多少是有所本?又多少可以用揣測的?」老師認為要先找出已知事實中間的縫隙,看是否足夠讓想像力去連結,若縫隙太小就不用多此一舉。(吳岳修)

原文出處 臺師大臺史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