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Jc Chen : 1111,我們繼續營業。 一如平常。我們賣書,不打折


1111的獨立書店歇業宣示,浮光、春秋沒有加入。

不是我們不在意電商平台的「惡性折扣」之惡,而是這個折扣戰之意義重大,遠超過一天的憤怒行情。

大家急於宣告,急於擇定立場;因為遠處有一個敵人。

然而弔詭的是,那個你、我所攻擊的「惡」,也是我們每一天揮之不去的生存夢靨。

獨立書店總是面臨「普通讀者/消費者」的層層指責:

——憑什麼書店要被特別保護?
——你們是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嗎?
——你們比別的夕陽產業更值得珍視嗎?
——讀書人比較了不起嗎?
——生意做不下去就要怪天、怪地、怪政府嗎?

削價競爭是資本主義操作的慣用策略,如果全聯大特賣我們都絕對老娘拼了的態勢往前衝,憑什麼不可以套用在書籍市場上?也是。

書籍出版、經銷、販售的邪惡鏈結早已複雜環扣,處於下游的實體書店位於供應體系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被替換掉的一個平台選項。開店三年,我總是自問:實體/小書店的存在還有什麼無可取代的價值?倘若沒有,再聲嘶力竭也會被時代遺忘與自然淘汰。所謂的「自然」,即是無聲無息、不被察覺,並且不被需求。

書店如何力抗網路平台的交易模式,同時也面臨著印刷業、實體書與電子書的物質性生活的文化習性改變。我們堅守著實體書店的書籍市場,不代表無知並無視於時代趨勢的變貌。任何一種產業都是在維護一種價值,聲援一種立場。

書與人的關係,始終都不只存在於價格與物質形式,她同時包含了文化生活的總體、讀者的私人記憶,以及逝者與生者、倖存者的歷史糾纏,人與時間、空間的感知對應。在網絡折扣殺價無敵的紅海裡,在限時特賣讀秒截止之前,讀者失去的,其實非常小、非常隱微;然而極小的失去,也是一種失去。

1111,我們繼續營業。

一如平常。我們賣書,不打折。

原文出處 Jc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