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109-1專題演講 | 臺灣史鬧一波:如何讓臺灣史不胡說 | 蔡蕙頻】


本所「寫作之前,寫作之後」系列講座,這次邀請到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的蔡蕙頻老師,來為我們演講,老師在本次演講中分享了去年所出版的《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介紹自己為何踏入臺灣史的領域,並告訴我們誕生一本書的過程,並分享她多年的經驗,舉了許多有名的著作為例,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著作,提供對未來想寫臺灣史著作的人許多相當好的建議。

蔡蕙頻老師首先講述自己的經驗,從小課本就沒有臺灣史,也不喜歡歷史,直到大學要準備研究所時才接觸到臺灣文學史的著作,知道了沈光文並為之感動,從此踏入了臺灣史領域,寫作說故事前需要一個故事,老師分享了她自己的經驗,她發現身邊的人都覺得現在的生活理所當然,如老師的母親曾是車掌,當時有許多用語是日文用語,不過卻沒有人探究過為何如此,蔡蕙頻老師透過母親的故事,意外連結出許多日治時期職業婦女的故事,寫了《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一書,蔡蕙頻老師覺得臺灣史就像空氣,看不見它卻不能忽略它。

接著老師告訴我們誕生一本書的過程,需要發想主題→試寫、提案→修正→蒐集資料、圖片→撰稿,再來跟出版社簽約→排版校對→書籍設計→上市行銷,一本書的誕生需要很多工作,老師將近年臺灣史著作分為兩種類型,一、說故事型:告訴讀者未知的事,像老師的這本書《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或是鄭麗玲老師的《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二、搏感情型:從大眾已知的歷史中講感情,如《宮前町九十番地》、《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等書。老師也說如果要講好故事就先想好關聯;想搏感情,先想觀點,將關鍵字連結起來,把歷史從平面文字變成立體。

蔡蕙頻老師也告訴我們,作者並不能控制一本書的每一個環節,市場考量是出版社的專業,我們寫我們自己想寫的就好,不要刻意模仿他人的寫作風格,對自己的文字有信心,觀點可以學習但我們創作要自在,才能寫好一本書,並耳提面命的說寫歷史故事一定要有所根據,不可以憑空杜撰,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影響到他人。蔡蕙頻老師也自嘲說寫作其實不賺錢,但如果我們不寫,誰會來寫呢?最後老師勉勵我們,找到有價值的興趣,也找到興趣的價值,一起把臺灣史鬧大吧!

(傅弘)

原文出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