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姚惠耀 : 【《無聲》影評系列一:同性情愛的有聲與無聲】


(很雷,慎入。)
(非常推薦到電影院觀看支持。)
(如果怕被雷,可以跳過中間,看頭看尾就好)

因友人推薦,趁著假日一個人跑去看《無聲》。同樣涉及性/別與同性戀的議題,即使僅些微提到同性關係,我認為這齣電影比《刻在》好太多太多了。

若說《刻在》以解嚴初期與2019的時空對比,呈現同性相愛從禁忌走向自由解放,表達時代進步的意涵。而《無聲》當中,小光受暴而默不作聲,甚至愛上施暴者,認為自己是變態。小光自白這幕,恰好反駁了《刻在》的進步敘事,或者說,這是誰的進步?

…開始雷了…
小光並非《無聲》的男主角,卻扮演關鍵角色。劇中男主角張誠向王大軍老師控訴目睹好友姚貝貝受暴一事,王老師於是展開調查,多名學生才將自己受暴/施暴的經驗說出來。而此時,小光作為教唆者,不直接參與性暴力,也自述「沒人敢動我」,彷彿已能全面拼湊暴力關係圖,性侵調查也告終。

而畢業典禮時,退休的翁老師返校,小光表現不安神情,並性侵了姚貝貝。姚貝貝事後在小光的模範生海報前,對張誠說,小光性侵他的時候,在哭。直至張誠看到小光自殘,又看到小光受暴的影片,才同情小光,轉而控訴「為什麼受到懲罰的都是我們」。

最後,小光在陽台上嚎啕大哭,激動的以手語告訴王老師真相。自小學四年級到國二,不斷被翁老師性侵的真相,應該要恨翁老師,卻又喜歡翁老師,當翁老師來病房看他時,甚至主動摸了老師。小光因而懷疑自己是變態。

自始至終,電影從未提及「同性戀」一詞,小光顯然沒有同性戀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同性戀的認同。翁老師的性侵成為小光唯一的性教育管道,同時是效法的對象。最後,我們看到的小光,既是教唆者,也是旁觀者、施暴者,甚至受暴者。

…不雷了…
這陣子,一堆男同志跑去看《刻在》,一刷二刷到二十幾刷,卻鮮少人討論《無聲》,大家喜歡愛情的、浪漫的、進步敘事的題材,卻似乎不願面對那個隱藏在進步假面下的真相。當許多人活在「後同婚」,有些人卻連「同性戀」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共同活在這個臺灣,同婚的進步敘事壟斷了同性情愛的時間軸,那些被丟下而遺忘的又何去何從?

【預告《無聲》影評系列二:性教育的有聲與無聲】
(這也不是1/365)

後記:網路上很多評論者認為這是非常沉重的片子,甚至沉重了一整天。但我看完感受度卻沒那麼強烈,或許自身經歷跟關注的弱勢議題,讓我已經習慣了社會的陰暗面,並沒有強烈感受到活在不同世界。

總之,大大大推,快去看!

原文出處 姚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