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食說台灣 : 滷肉飯的擴張與變化 20201008


台灣人發明的「滷肉飯」(或稱魯肉飯,嘉義以南稱肉燥飯),以切(絞)碎皮、脂、肉做成滷汁、澆在白飯的形式,成為台灣平民美食的「國飯」。

滷肉飯的形式,最早促成「雞肉絲飯」的出現,以及豬雞組合的「雞絲滷肉飯」,後來又有「鴨肉飯」。我在基隆廟口還看到以羊肉做成的「羊肉滷飯」。

我意外發現基隆一家平價鐵板燒(中正路歐林)竟有用牛肉做的「牛肉滷飯」,原來是餐廳把整切牛排剩下的碎肉、碎筋,加了洋蔥做成滷汁,提供顧客免費澆在飯上。

我聽說但還沒吃過的,台南有用虱目魚取代豬肉做成的「魚燥飯」,以及牛肉湯店的「牛燥飯」,嘉義有豬鴨組合的「鴨魯飯」。

我在網路上看到,台大名店「阿英」在滷肉飯上蓋了兩個煎荷包蛋的「中瘋滷肉飯」(中風的諧音),在新竹變成「波霸魯肉飯」(雙蛋黃有如乳房),在台南竟然在飯下再加起司片。

圖一:基隆歐林鐵板燒牛肉滷飯。

圖二:基隆廟口滷肉飯(第29號攤)。

圖三:基隆廟口羊肉滷飯。

圖四:基隆正味食堂雞絲飯。

圖五:基隆廟口晚上雞絲滷肉飯。

原文出處 曹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