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卡獵逃》是梅爾吉勃遜繼《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後又一自編自導的作品,仍維持其一貫對於血腥暴力美學的喜愛與澈底執行,讓我不得不想起他當年所主演,並轟動美國影壇的未來派作品-《Mad Max衝鋒飛車隊》系列電影。
《阿波卡獵逃》在美國上映之後,有人研究或質疑起他對馬雅文明的了解,好萊塢打混多年,他應已熟知這套定理,即使做足了各種考據,也很難滿足那些刁鑽難纏的學者及史學家,當然,有關合乎多少史實,並不再本篇文章討論範圍內。因為,對一般影迷來說,螢幕上直接的刺激與效果也許來得更重要,而在這方面他的確展現了身為導演的自信與自覺。
他起用非職業演員的高說服力,及動作追逐場面的掌控調度,充分將作品講究原始與速度的特色,提升至最高點,讓人觀後血脈賁張,無暇想之空間。電影中用了幾乎在短短兩三天內所發生的遇襲事件,即非常完整的呈現出有關馬雅文明興衰的種種可能性,宗教的邪見、人民的愚癡、過份對於大自然的豪取、不敬,甚至於將土地上的異族奴隸殘殺…等等。
但都比不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肉弱強食生存法則的最大考驗,因此似乎證明了,唯有人能自滅於己的真理。
他為了說明這個觀點,將片頭一開始男主角與父親一族人的獵殺野豬,對比最後一場長達四、五十分鐘被補抓的畫面,以前後呼應的巧合,帶出另類對人們殘暴面的意有所指,最後僅存的數人在沙灘上,與他方文明四目相交接觸的剎那,馬雅人寫在臉上明顯可見目瞪口呆的表情,不正像動物被補、被砍、被殺時的心理寫照嗎?
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對血腥暴力呈現的特殊喜好,那些馬雅人的特殊造型、極成功的道具、金字塔建築與整體凝聚出的氛圍,都讓你必須正視於他導演身份的手筆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