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彌勒熊:【華語片2013年到2016年之整體觀影心得報告】


【前言】
大部份的時候,看的電影數量總是比寫的文章還快跟多,所以能以綜觀的角度書寫,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很謝謝老師們給我這個機會,回顧這四年來的觀影心得。

從2013年到2016年,華語片的上映與票房在台灣呈現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基本上我覺得可以用「穩定」兩個字來形容,除了黃金過年檔開始由國片在2011年以「天龍八部」的方式搶下灘頭之外,甚至於後來也形成「豬哥亮檔期」這樣的現象。國片的產量每年也有至少40-50部(劇情長片大概三分之二強,紀錄片大概三分之一左右,詳情請見附錄:【2013-2016台灣上映之華語片片單】),這是一個市場漸漸開展的一個象徵,當然整體的票房雖然到了2015、2016有點下滑,但還是有一定的觀眾群。

另外,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或其他地區的華人導演的作品,在台灣雖然還是沒太有起色,反而今年被一部韓國片《屍速列車》席捲(不過這仍要當成個案,不可以視為慣例,因為市場其實對韓國片不是那麼友善,後來他的動畫版上映就引起非常多的異議)。必須要有如甄子丹《葉問》系列這樣已經有好口碑的大製作,或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王家衛《一代宗師》這等份量,才能被台灣觀眾青睞。所以,基本上要很多條件的配合,大卡司、大導演,撲天蓋地的宣傳,以及媒體配合造勢……等等,才能打動突破觀眾心防,讓他們進戲院購票觀賞。

以下我以幾個角度再一一細談:
【創造票房的電影】

從2011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創造高票房之後,校園愛情題材再度受到市場矚目青睞,而且中國與香港都拍了類似的作品,但都沒有再創類似的風潮,當然,小說家身份的九把刀是一塊金招牌,他在海內外所累積的粉絲支持度,也在這次的電影之後發燒,除了因柯震東吸毒事件延後發行的《打噴嚏》,已經有近十部小說被拍成電影。因此是他個人魅力,造就了處於劇本荒的台灣一窩風的瘋狂,所以還是要被看成個案,因為缺乏了明星光環(九把刀)的電影,似乎話題性就少了些,也可以說,因為相對類型的操作沒有經驗累積,也很難再造票房奇蹟。

要一直到《我的少女時代》(2015),以女性角度的劇本與女導演陳玉珊出現,才又再度掀起熱潮,這部片雖然在台灣本身的票房歷史排行上只佔第五名,但她卻成功的在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澳洲、紐西蘭、韓國、日本上映,總票房已經來到26億台幣的天文數字,這部片認真說來,也許藝術價值不高,但她從開拍、上映、宣傳一路上跌破專家眼鏡,套句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所言:「這位大家不看好的新導演,女電視製作強人,幫台灣電影界的從業人員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導演將這半自傳式的電影,投入自己的感情,果然打動很多跟他一樣生活在90年代的人們極大的共鳴,而她對投資的精準計算,個人在影視圈累積的實力,的確造就了一番突出的表現。

【紀錄片成為吸票機】
《看見台灣》是一部以空拍台灣各地風光為主的電影,齊柏林也是電影界的新人,但經過非常強而有力的宣傳包裝之後,剛好搭上了一股「愛台灣」的熱潮,生長在台灣土地的人們,從來沒有以這樣的角度去觀看過台灣,影片到最後激起很多人對環保的重視,對土地的認同跟愛,甚至於可以說要不是《看見台灣》打頭陣,並創下驚人的紀錄片歷史賣座紀錄:2.2億台幣的亮眼票房成績,應該也不會有之後的《灣生回家》(3000多萬票房)、《海的彼端》這類尋根台灣、認同台灣,並得到上院線機會的作品出現。台灣紀錄片的發展非常蓬勃,除了有紀錄片雙年展,其他大小影展、比賽必定將紀錄片獎項列入,當然台灣經歷過90年代慘澹的十年,因此電影人才大量投入相對成本較低的紀錄片領域是非常合理的,也造就了不少優秀的人與作品。但究竟來說,《看見台灣》就像是紀錄片界的《海角七號》一樣,那股熱力帶動的不只是愛電影而已,也帶動了其他的議題。當然《灣生回家》的監製:陳宣儒(真名:陳金燕、藝名:田中實加),現在陷入了詐欺風波裡,這件事對台灣電影界與出版界的傷害,值得留意觀察,這裡我就不詳談了。

【台片的一些問題與可能性】
討論了兩個票房現象之後,我想討論台灣國片的一些問題與可能性:以下是兩個子題1.『品質的低落』與2.『類型的試探』。

1.『品質的低落』
這個問題當然跟「豬哥亮」現象有關,這位影視圈的大紅人,在復出之後,先以《雞排英雄》(2011)小試身手,電影以近於成本三倍的1.4億台幣票房做收之後,在他電影作品相隔17年後台灣影壇又挖掘了他這個天王,在不到七年的時間裡他陸續又主演與客串了《新天生一對》(2012)、《大尾鱸鰻》(2013)、《大稻埕》(2014)、《思念你的心》(2014)、《大囍臨門》(2015)、《大尾鱸鰻2》(2016)、《大顯神威》(2016)、《大釣哥》(2017)…等九部電影。

雖然我個人覺得他演技不差,而且觀眾緣特好,尤其深入南部市場的功力無能能敵,但相對的他也沒有機會跳脫大家熟悉他的表演模式,台灣觀眾認人不看電影,但真正對他有興趣的觀眾也慢慢面臨老齡化的現象,像我的母親以前是每天看他的餐廳秀,那時候《大尾鱸鰻》(2013)的上映,儘管她人在安養院,高齡已經八十多,但一直吵著要去看豬哥亮的電影。不過物以稀為貴,之後他年年有作品,而且呈現一種冷飯熱炒的現象,看電影的主力觀眾畢竟還是以年輕人到50歲之前為主,整個市場也幾乎針對客群去打造,雖然豬哥亮系列作品也會搭配最為觀眾熟知的偶像演員,但劇本導演團隊一直繞著豬哥亮,並以最快速最能達到戲劇效果打轉,漸漸出現疲態。

果然,從比成本(8000萬台幣)高五倍的收益(4.3億台幣)《大尾鱸鰻》(2013),到今年暑假《大顯神威》(2016)的成本一億但營收應該是低於三千萬以下(因為連維基百科以及官方都不敢再明講票房),豬哥亮票房神話徹底瓦解,南部與北部呈現了失衡蹺蹺板不成比例的支持度。眼看2017農曆新年檔他又將有《大釣哥》上映,這將會是他最後的考驗。

雖然他與「許不了」的背景環境及當下的現實差距很大,但我一直聯想到他們兩位,相同的被壓榨、被消費,實在太消耗磨損他們的才華了,而且不幸的是2016年入圍非常多影評人年度十大爛片榜首的《大尾鱸鰻2》,竟然同時也是市場上第一票房的榜首,不覺得國片有種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之感嗎?

2.『類型的探險』
但可喜的是,同時也有新人出頭,而且是30歲左右的導演:程偉豪《紅衣小女孩》與謝庭菡《屍憶》,兩人都先後在金穗獎中被肯定,緊接著大學與研究所畢業後,立刻獲得執導首部劇情長片的機會,並且以台灣很久沒出現的恐怖鬼片類型現身市場,雖然他們可用的資源可能不是太多,但在堅強的製片團隊奧援下(音樂、音效、燈光、攝影、特效、特殊化妝)整體表現其實是非常令人驚豔的,最後在票房也表現不錯《紅衣小女孩》有8200萬,《屍憶》有2500萬,這是以小搏大穩賺不賠的買賣,片商與戲院都相當振奮,《紅衣小女孩2》也在籌拍中,令人期待。

當然市場上不只兩位新導演,幾位許久未露面的老將:王童老師與萬仁老師,林清介老師都有新片,但我只能說經過了這麼多年,觀眾關心的題材、喜愛的風格可能跟老師們喜歡的有一點差距,也許可以引進一些新人進入團隊,稍微觀察一下市場的變化,相信可以活化一些思惟,帶來新的刺激,可以有一些更新的出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