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彌勒熊摘要:洪郁如【日本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研究的狀況】


一.前言:
日本學界以日治研究為傳統,本文將把時間斷在1945-08-15日治結束至1987解嚴為止,因以臺灣史為對象,所以仍有1987後之現象討論。2004-2011間有403筆資料,尤以2009-2011就有一半份量。因此。也是本文重點討論時間點。

二.研究內容概述與分析:
1.戰後處理與戰後秩序:日僑遣返/歸國處理問題、國府在臺戰後處理、由復刻史稿了解臺灣協會沿革。帝國與殖民地清算問題。元「帝國臣民」處遇。朝鮮、臺灣戶籍國籍喪失問題。在日臺人戰後國籍登錄與認同。

2.戰後東亞國際關係與臺灣政治:若林正丈專書《臺湾の政治:中華民国臺湾化の戦後史》。臺日、兩岸/臺中、東亞國際關係三方比重問題。

3.原住民研究:強烈意識到過去歷史論述與現在原住民運動內在連結與意義。關照歷史敘述外的人事物,進行歷史辯證與思考。以人類學田野調查(布農族地圖踏勘製作、還我土地運動,分析土地-國家-全球多重視野臺灣原住民運動特徵課題)、民族誌、口述歷史等多種方法進行研究與調查。野林厚志對「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展覽進行分析。

4.臺灣社會中的「日本」:安田敏朗指出臺灣人的日語是「他們的日本語」,避免以大日本中心思考,不要有意無意以自身立場解釋扭曲。李明璁提醒讀者臺灣民眾才是生活與消費主體,雖然實質與象徵的日本影響隨處可見。

5.帝國與後殖民論述:採帝國與後殖民論述方法的臺灣研究與文化批評,在日本學界並不如臺灣國內般普遍。吳叡人〈賤民宣言〉,銳利地判國家主義精神掛帥的新舊帝國爭霸,國際社會無視於被排除在主權國民國家體制外的弱小者,指出國際政治真理與理想主義道德教條的偽善與欺瞞性。

6.文化與教育政策:林初梅以鄉土教育討論臺灣人意識的形成。菅野敦志以語言文字考察中華民國臺灣化的軌跡。

7.法律與社會:王泰升提醒臺灣戰後修法經驗可供日本參考。陳自強指出戰後臺灣法律深受日本法律影響,但亦有德、瑞典、英美法繼受及本土並存現象。戰後女性史以野村鮎子、成田靜香研究團隊為主,以專書,翻譯,討論臺灣女性研究成果。張晉芬:戰前後女性勞動力與性別不平等。范情爬梳日治戰後女性運動史。

8.戰後臺灣經濟:堀和生批判日本有意無意避開面對戰前日本帝國主義的歷史事實。戰後臺灣經濟成長「奇蹟」,許多學者(凃照彥、劉進慶、湊照宏、陳慈玉、大石惠、長內厚、陳韻如、薛化元、黃仁姿、鐵和弘)從政治、歷史、 經濟各領域提出合理解釋。

9.戰後文學、電影與藝術:王德威討論胡蘭成戦爭和戦後的詩學政治,濱田麻矢以越境討論梅娘、張愛玲、朱天心三位女作家討論華文文學日本形象流變,與剖析作家帝國與戰爭經驗。黃建業討論戰前戰後電影與政治關係,邱貴芬討論社會運動與臺灣紀錄片歷史,多田治比較臺灣與沖繩電影,提示兩地導演作品共通點。星名宏修以文學研究觀點分析紀錄片跳舞時代重現1930年代。張昌彦回顧日本電影與戰後臺灣電影的歷史關係。宮田さつき分析戰後到現在臺灣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張雅晴、福田隆真指出戰後到1960年代國畫論爭與現代水墨畫運動,東洋畫漸失臺灣畫壇主流地位。

  1. 臺灣與沖繩:「臺琉關係史」向來是不可忽視的領域,19世紀至日治、二戰,臺琉人民物資雙向移動,已多所研究。吳俐君研究沖繩本島、宮古島、臺系華僑形成,指出散居無中華街存在為該地華僑重要特徵。

11.在日第一代臺灣學者業績之注目、闡述:70年代臺灣學者在日本學界嶄露頭角,王育德出版臺灣話研究、回憶錄。戴國煇針對霧社事件、華僑、日本時事重新評價。凃照彥之臺灣經濟史稿論集彙編。

三.結論:四大特徵。
①帝國之後的關心:日本帝國從擴張到折疊原尺寸,有關土地與人民流動,以及制度與行政部門的調整(包含帝國物流與企業組織處置流變)。

②「臺」「華」斷裂與接合:1945前,以臺灣與中華民國兩種政權為研究層次,1950後研究以「華」為主,不見「臺」影。若林提出臺灣中華民國化整合臺華,而戰後臺灣史研究核心,離開帝國臺灣如何承載中華民國。吳叡人提出臺人在國際社會的悲運。

③日治臺灣教育、法治、近代化等「遺產」性質成分應再被解析檢驗:因未經檢證就拿來解釋戰後,恐怕有研究方法、事例、學術態度的問題。

④臺灣經驗具參考價值:如:臺灣原住民、性別、社會運動,臺灣經驗有先進性。王泰升之研究,提醒大家戰後臺灣法制改革的啓示性。從單向到雙向(論文專書互譯,提昇外語使用能力),而網路、學術資料庫也改變了反學術道德的不當做法。臺日學界應多元交流對話,發揮長遠之影響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