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EWS

舒琪影評 : 【《凶眼 Eyes of Laura Mars》:血色紐約與不可方物的菲丹娜蕙 / 費唐娜薇 】


《凶眼》(Eyes of Laura Mars),1978年作品,1979年2月13日在香港兩家戲院,普慶和京都上映。影片在美國曾引起過一點轟動,賣座還不錯(700萬美元成本,首映票房2000萬),所以香港的檔期也不差(約為春節前後)。

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我已畢業了18個月,在「嘉禾」公司任編劇。我找到了我在《新晚報》寫的一篇影評,分兩天刊登。上篇名為<感官世界的現實重現>,下篇則是<流行的超感應力題材>(題目應該都是編輯起的)。《新晚報》是左派報紙,但比《大公》、《文匯》來得軟性,多了點文藝氣息。

影片當年的評價毀譽參半。我的那篇影評也一開始便說它「作為一部心理驚悚片…成績不算出色」。但這麼多年來我其實一直未嘗忘記過它,近年來也偶然會想拿出來重看(我有買它的DVD)。這次是因為Criterion Channel推出了一個< ’70s Style Icons>的專輯,它是13部選映的作品之一,便趁機觀看了。事實上,影片的評價在這幾年間也好像逐漸提升了不少,例如Charles Taylor在 2017年出版的《Opening Wednesday at a Theatre or Drive-in Near You – The Shadow Cinema of the American ‘70s》中便有一章專門談到它。Criterion Channel的專輯是另一例子。

我對影片印象深刻有兩個理由。我在1981年導演了第一部電影《兩小無知》後,一度想寫一個心理驚悚類型的故事,意念來自兩部作品:一部是李察布祿斯(Richard Brooks)的《慾海花》(Looking for Goodbar),另一部便是《凶眼》了 。(註1.)第二個理由,則是菲丹娜蕙(Faye Dunaway)。我那時候是她的影迷。

影片一開始,是女主角Laura Mars,一名時裝攝影師的一場噩夢:她彷似從自己的主觀視線,「看見」自己走進她即將出版的攝影集的女編輯的屋子裡,把她謀殺了,並且用一把利刺插進她的眼睛。果然,第二天晚上,女編輯便發現被謀殺了,狀態與Laura的夢境一模一樣。此後,在完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Laura的眼睛都會突如其來被這些殺人主觀映像屏蔽了,受害者都是她的模特兒或合作團隊。起初沒有人相信她的話,最後負責調查這些命案的警探(由初出道的Tommy Lee Jones飾演)被說服了,二人並且墮入愛河…

影片的故事和劇本初稿都由尊卡本達(John Carpenter)編寫。卡本達當時憑他的第一部作品《Dark Star》(1974)受人注目。影片本擬也用低成本拍攝,最後傳到製片人Jon Peters手上。Peters原是荷里活大道上的著名美髮師,因與芭芭拉史翠珊熱戀而當了她的經理人,最後躋身成為製片人,拍了《愛情萬年青》(A Star is Born, 1976), 十分賣座 。(註2.)他想讓史翠珊飾演Laura一角,劇本遂因此而改變了往後的命運軌跡:先是編劇加入了寫過《大丈夫》(Straw Dogs, 1971)的David Z. Goodman,史翠珊辭演、卡本達退出、連導演也找了一個又一個,最終拍板的艾雲卡舒納(Irvin Kershner)也曾一度說過「不」,最後才回心轉意。

翻查當年的評論(甚至包括今日的影碟點評),大部分都傾向一個說法,就是影片如果由卡本達執導,成績可能會好一點。卡本達出身自紐約的獨立製片流派。荷里活自70年代中期後逐漸走向Blockbuster(賣座大片)的路線 (註3.),大製片廠重領風騷,《凶眼》是年輕電影作者被片廠欺壓玩殘的典型例子,評論為他抱打不平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我覺得其實這是個不必要的假設性說法。

我找不到有人把電影版與卡本達的原劇本作比較的資料,故無法斷定後者是否較優秀、電影版的某些缺失又會否是改動後的結果 。(註4.)不過就意念來說,卡本達的構思無疑是有特色的。我在當年的文章裡提到片中Laura Mars在關鍵時刻視點被兇手取代的設計,可能是受了白賴仁迪龐瑪(Brian De Palmer)兩部也是以超感應為題的電影的影響(《凶靈》Carrie和《魔血》The Fury)。

其實《魔血》與《凶眼》同年,不應扯作一談。又或即使是卡本達有受到《凶靈》影響,但他優於迪龐瑪(或原著的史提芬京Stephen King)的地方,卻是他沒把女主角的超能力寫成一種純粹的復仇摧毀力量,而是把它與當下的社會文化現象結合起來,從而對造成這種現象的行為提出了質疑。這種做法便足已提升了作品的層次不少。 (註5.)但我進一步想指出的,卻是劇本如果按照著卡本達的原意,是用低成本的方式來完成的話,《凶眼》卻不一定能達到如上所述的高度。

《凶眼》最有趣的地方,是Laura Mars的職業與身份。她是個知名的時裝攝影師,深受歡迎與追捧的原因,是在於她喜歡把模特兒安置在一個又一個充滿著血腥暴力的場景裡,且極盡色彩斑斕與華麗之能事。這樣的風格自然惹來社會上一片爭議的聲音,除了是道德問題外,更激烈的是性別之議:也就是身為一名女性,Laura是在鼓吹一向剝削女性的主流做法嗎?而當藝術家的vision竟在現實裡變成真實的連環兇案時,藝術家是否要負上激發和誘使人們犯罪的責任呢?

這裡,卡本達用了「眼睛」來做故事的母題(劇本名字最初只是一個《眼》字),又把Laura感應到兇手視點時,用了(當年剛開始流行的)錄影機的鏡頭來作比喻,可說是貼切不過的。據說艾雲卡舒納終歸同意接拍本片的興味,也就在這裡。但他向Jon Peters還提出了一項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片中Laura的攝影作品,一定要找當時有著類似風格並炙手可熱的攝影師Helmut Newton操刀。

結果證明他是正確的。Newton對不論是性感誘人抑或不堪入目的殘缺肉體(特別是女性的一雙長腿)、濃妝豔抹抑或兇猛猙獰的臉孔,和優雅細緻抑或殘破凌亂的場景裝置的敏銳觸覺,成了影片最大亮點。一場設在哥倫布廣場噴水池前、兩旁躺著兩輛反轉了並正在起火的名貴跑車,由兩名穿著高級皮草的摩登女子演出的瘋狂廝殺 (註6.),幾乎可以比美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拍攝60年代「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的傑作《春光乍洩》(Blow-Up,1966)。

這場戲(還有其他幾個同類場面及展覽、派對的場合),如果沒有製作和成本上的充分支持,相信就算由卡本達掌舵,也無法可以有目前的感官震撼效果。42年後重看,這幾場戲更成了70年代末期美國高端消費文化和現代紐約城市風景的鮮活記錄。

除了這,影片還記錄了菲丹娜蕙和她的臉孔,在她最高峰的時刻。這位在1941年出生於佛羅里達州的演員,26歲時憑著《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1967)一片成名。她在片裡飾演美國30年代夥拍男子Clyde Barrow、以穿州過境打劫銀行而聞名的劫匪Bonnie Parker。菲硬朗的輪廓和成熟的身體出場時雖然比真實的Bonnie大了6歲,但卻把角色那份躁動、任性、好淫卻又同時纖柔、敏感(她愛看歌舞片和寫詩)的特質掌握得細緻入微。

此後她的星途一帆風順,1977年更憑《電視台風雲》(Network)的廣播女強人角色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是她最風光的10年。《凶眼》是她得獎後的第一部片,幾乎由頭帶到尾,其他演員盡皆藉藉無名,儼然是單天保至尊了。不過現在看來,她卻大抵沒有接拍《凶》片的必要,那是因為在這之前,她其實已先後演過一名時裝模特兒(《顛倒眾生一美人》Puzzle of a Downfall Child, 1970 ),和一名攝影師(《禿鷹七十二小時》Three Days of the Condor, 1975)。她在《凶》片裡無疑仍冷艷逼人,高傲自信的外表下突然流露出來的迷惘、無助與失神,也依舊教人頓生我見猶憐之情。

她在拍攝現場—不論是玉帛相見的studio,抑或被路人團團包圍著的鬧市—紮起一頭蓬鬆的頭髮、手中提著攝影機高低竄走尋找最佳角度時不經意展露出來的一雙修長美腿,更是美妙的視覺享受(據說她合約裡有一條條款,規定影片一定要拍攝她的腿!),奈何角色本身到底失諸空洞,成了她的事業從此逐漸下滑的濫觴。也許連她自己也沒想到,這往後她有著最淋漓盡致的發揮的角色,竟是要等到差不多另一個10年之後的《酒心情緣》(Barfly, 1987)—演一個芳華不再、裡裡外外都走了樣的酗酒婦人。

今日的菲,79歲。臉容動過(可能不止一次的)手術。對上一部有份參演的作品已是3年前的《Inconceivable》。不說大概會無人知曉。

=======================================

註1. 故事說一名中年女子(葉德嫻演),白天是社工,晚上卻從事(甚至沉迷於)色情電話活動,最後招致殺身之禍,但竅妙處是主角原來對孿生姊妹,姐姐叫葉薔,妹妹叫葉薇。

註2. 荷爾阿殊比(Hal Ashby)的《洗頭》(Shampoo,1976)裡華倫比提(Warren Beaty)的美髮師角色便是以Peters做藍本的。

註3. 多得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的《大白鯊》(Jaws,1975)和佐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

註4. 有報導說影片開拍時結局一直未有定案,眾人對誰是兇手爭拗不已,接近煞科時才由卡舒納一錘定音。

註5. (以下有劇透)卡本達跟迪龐瑪相類的地方,還有是他們同受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的影響。仔細看清楚,其實不難發現《凶眼》的橋段,原來就是一部反轉了的《迷魂記》。《迷》片講述的,是一名警探(占士史超域)愛上了一個他偵查的對象(金露華),最後反而成了殺死她的兇手(並且是兩次)。《凶眼》說的,也是一名警探(Tommy Lee Jones)愛上他偵查(和保護)的女子(菲丹娜蕙)。不同的是在他愛上她之前,他其實先被她激起心中的恨,但最後愛還是戰勝了恨:他從想殺死她,變成(想)死在她手上。《迷》片中有一場戲,是占士史超域在樹林裡情不自禁地對金露華表達愛意。《凶》片在故事的中段也有一場發生在樹林的戲,是Tommy Lee Jones和菲丹娜蕙發現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對方。

註6. 這場戲拍攝了整整4天,堪稱精雕細琢了。

原文出處 追憶菲林年華:70年代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