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風雲—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研究 李杰穎 (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班)
摘 要
發生在1994年4月的「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以下簡稱:文大美術系事件),創下了台灣學生運動史上許多空前絕後的紀錄。然而在目前關於台灣學生運動歷史的紀錄中,卻很少有關於這次事件的討論。
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對於「文大美術系事件」僅有的一些評論,發現一般評論者多半認為這次事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然而對於這場運動的定位,不同位置出發的評論者卻有不同的意見。本文透過訪問事件當事人秦政德,以及翻查相關文獻,試圖勾勒出「文大美術系事件」的面貌。認為這場空前絕後的34天罷課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原因是來自於美術系學生與校友的積極參與、校方過度激烈的反應、以及運動過程中不同行動組織的分工合作。
本文認為80、90年代的台灣學生運動,不論是在三月學運之前或之後,都是一個多元、多樣的發展,而非僅以政治議題為核心。而在三月學運發生後,由於校內外情勢的改變,許多學運幹部都開始認真思考、討論在中正廟的「政治動員」模式之外其他行動模式的可能,「大學社區」路線是其中被討論的一支。本文從「文大美術系事件」中觀察到,三月學運後的學生運動其最大挑戰來自於「長期經營」的瓶頸。而發展「大學社區」路線雖然是一種可能,但在缺乏有效的論述、語彙和制度設施的支援下,往往淪於自力救濟或是無疾而終。
關鍵字:學生運動、文大美術系事件、草山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