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新北市復興商工3月25日、26日舉辦校內「師生美展」,其中數位繪圖製作類第一名獲獎作品被質疑使用AI繪圖,在網路引起大篇幅討論。復興商工3月31日深夜在臉書表示,經專業科目老師複審檢視,最終這名學生承認錯用AI輔助,教務處確認違反規定,將取消第一名得獎資格。
從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臺北府城東門(景福門),延伸到仁愛路一段1號,座落著一間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
此博物館曾是舊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校舍的一部分,修建於1907年,由當時任職於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近藤十郎所設計,起初為使用赤煉瓦和白花崗岩的巴洛克式建築,1930年內部發生火災,大幅整修之際,改為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
在這個人文博物館裡,設置了對臺灣醫學界做出貢獻的人物胸像,其中有3位日本人,分別是1899年就任醫學專門學校首任校長的山口秀高、1902年的第二任校長高木友枝,以及堀內次雄――他從1915年起擔任校長長達21年,為社會培育了許多臺灣醫學生。
宗教信仰之所以存在,在於淨化人心撫慰心靈,所以台灣各地道廟處處可見,其中媽祖信仰尤其是沿海居民的精神寄託。但是日本統治時期卻是台灣信仰的黑暗期,昭和七年〈1932年〉日人推行皇民化政策,企圖同化台人供其勞役,整頓傳統民間信仰,廢廟燬神無所不用其極。當時白沙屯居民得知消息無不人心惶惶,更有不畏權勢想盡辦法保護神明者,這一篇篇信徒與神明間相依相惜的故事,至今仍流傳著讓人津津樂道。
白沙屯進香活動雖然起始年代甚早,卻因地瘠人稀,又由於「窮人無錢,富人無力」,窮人雖然不畏路途遙遠,卻苦無盤纏;富人則是難以承受長途跋涉之苦,因此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1950年代之前,均僅維持三、四十個人的團隊組織,且清一色是男性信徒隨行。
進香(或稱刈火)是一種傳統道廟信仰文化,淵源悠久,是分靈神定期返回祖廟朝覲的一種儀式,白沙屯拱天宮媽祖由其金身即可得知絕非分靈於台灣本地之神祇,何以百餘年前即徒步到非其祖廟的北港朝天宮進香刈火?
白沙屯媽祖 的故事-沿革
白沙屯媽祖是位於白東里二鄰八號拱天宮的主祀神,也同時是大白沙屯地區的信仰中心。
白沙屯媽祖的信仰啟始於何時,並未載於志書史料,地方先輩亦未留有任何文字、物件以供參考,故而無從考據。按本地「天德宮」長老陳漢明先生以其親耳所聞表述:「三十餘年前,天德宮已故乩童洪萬安先人,曾應地方頭人要求起乩請示聖母,媽祖聖示其來到白沙屯時間為清乾隆十四年,斯時白沙屯地區僅有三姓人家」,或許這段出於靈媒轉述之內容,在科學認證上尚待商榷,然而,若以先人入墾白沙屯之時間佐認,亦未必不可信。至於媽祖聖像如何從大陸來到本地,亦無從追溯;地方耆老較為一致的說法是:曾聽聞先祖口傳白沙屯媽祖金身原係由鹿港上岸,而後輾轉駐駕本地,護佑白沙屯子民。
由於白沙屯媽祖是一位極平民化的神祇,幾乎是毫無排場前往北港進香,整體儀式莊嚴平實,沒有一般廟宇祭儀的繁文縟節,更顯媽祖與信徒之間的親密關係;白沙屯媽祖出門乘坐的是輕便竹轎,日治期間的竹轎較今日為小,約莫是傳統「竹轎椅」般大小,現今的大轎亦稱不上豪華,這是白沙屯媽祖一貫的作風--平易而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