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影)柯志明 老師專題演講 : 羅東番仔廟:岸裡社的分化內鬥與界外流亡 20240920

主講人:柯志明(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主持人:曾凡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時間:2024年09月20日(五)14:30至16:30
地點:中研院社會所802會議室

「 羅東番仔廟」演講PPT下載

簡介:
講者考釋臺中地區岸裡等社平埔族(熟番)流亡與葬身宜蘭所在亂葬崗大眾爺廟(又稱番仔廟,今羅東城隍廟功德堂)由來,並說明造成岸裡社熟番流亡噶瑪蘭界外的原因:階層分化與派系鬥爭。在十八世紀中葉番政變革的制度與法規保護下,熟番不久就陷入經濟困境與社會裂解,一個適得其反的結果。

在乾隆朝中葉的「恤番」政策下,熟番社會內部何以加速分化對立?細心的研究者不難看到,以保護為名設立的行政機構發展出新的剝削形式。然而,進一步仔細觀察實際現象卻發現,與此同時,在熟番社會內部裡,番政變革新扶植起來的協力菁英與一般社眾間,也開始出現對立並發生衝突:表現在經濟利益分配不均與階層分化,以及相應出現的派系鬥爭與社會抗爭。

外壓與內鬥的現象同時並存,單從國家外部剝削的面向出發來檢討是不足的,必須同時將社會內部分化對立的面向帶進來。國家外加的控制剝削與平埔族社會內部的階層分化和派系鬥爭兩者間相互增強,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最後導致岸裡社的裂解離散。體制絕非天衣無縫。

勇於對抗番社既存政經體制的社眾派,雖曾於體制縫隙浮現時,借機使力,奮起抗爭,甚至成功奪回社政權,展現出減緩乃至逆轉惡性循環的行動能力。只可惜,社職體制可以成功奪權,既得利益終究難以撼動,可堪存活的替代性社產體制始終無法建立。更不幸地,非既得利益者即使因絕望而放棄抗爭,選擇脫離既有體制,流亡界外,一旦國家權力尾隨而至,終難苟全性命於異地。

講者簡介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院士,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研究旨趣在,透過治理實作的體制分析,建構一個以外來國家權力與在地臺灣社會間之互動作為主軸的歷史解釋架構,為臺灣社會變遷提供一主體性史觀。過去研究的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工業與勞動關係研究、農民研究,在時間軸上採取逆溯的方式,始於當代農民分類和分化研究以及都市小型製造業生產組織和勞動體制研究,繼而戰後土地改革研究,日治米糖相剋體制研究,終至晚近清治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