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

【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書名:【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作者:張隆志。林逸帆。石文誠。鄭螢憶,。蘇峯楠。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9-11-0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624036。
規格:平裝/296頁/23 x 16.8 x 3 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

內容簡介:

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則是通往歷史真相的道路。

現今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台灣史寫作再次進入繁盛時期。貓頭鷹出版社特別與中研院台史所張隆志老師合作【島嶼新台誌】系列,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

本系列第一冊選用「書信」為題,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八個歷史片段。「書信」是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既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舉例來說,從荷蘭長官的書信,我們得以回到近代初期北臺灣的族群活動,一探冰冷大王的神祕領域與淡水地區的禁忌之山。

葉榮鐘寫給妻子的溫暖家書,反映日本時代追求民主之路是如何地艱辛曲折。兩張寄自菲律賓的戰時明信片,講述這些「為了國家」前往南方的台籍日本兵的戰時經驗,最後這些明信片也成了他們給家人的遺言。柯旗化是臺灣50年來最暢銷文法書《新英文文法》的作者,身處獄中,僅能收到孩子用注音符號寫來的家書,正是記錄白色恐怖時期拆散無數家庭的例證。

本書的八段歷史,是個人的小歷史,也是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這些留給後人的史料,不僅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更是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因此,我們希望更正視史料的價值,以史料為憑,重新解讀臺灣史。書末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審定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陳建守、「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推薦

================================

◎好評推薦

過往今來事情發生之後常只能藉現場遺址、留存物件、文字紀錄、圖像、影音、口傳等來保存歷史,文字紀錄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史料,文獻史料有公私文書之別,近年來私文書的日記蔚為新史料的風潮,人與人互通訊息的書信也是重要的史料,甚至會看到比較特別的歷史面貌。

本書所收八封信跨越三個世紀,涵蓋荷蘭時代的商務通信,Formosa king(鄭經)的外交信件,清帝國滿大人間的來往書函,清日政權交替時的劉家書信,有考察旅行中的船中信,以及臺人為聖戰遠赴南洋的平安家書,有「大人物」之間的私函卻決定臺灣大歷史的函電,更有在大監獄島女兒寫給在小監獄島父親的短信,這些書信的時空背景人物情境有別,也都各具特色,透過新一代的年輕臺灣史研究者的解讀闡述,呈現了寬廣的歷史脈絡,又有細緻的歷史內涵。

私文書的意義在於人人皆有歷史,看完這八封信所蘊含的臺灣史,讀者應該試著從身邊去發掘「第九封信」,或許那封信的字裡行間同樣會帶出精采的臺灣史。

──戴寶村(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

◎鄭重推薦: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曹銘宗 臺灣文史作家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許佩賢 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黃震南 文獻收藏家
詹素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蔣竹山 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
戴寶村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薛化元 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

================================

作者群介紹:

張隆志
本書系主編。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台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台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台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台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多篇。

林逸帆
高雄前鎮、燕巢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享受著北高一日生活圈、學習著如何吃的歷史工作者。

石文誠
出生於臺中清水,移居臺南超過十年。目前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工作。博物館的研究員除了做研究寫文章外,還要擔任展覽策展的工作、文物的蒐藏,以及協助歷史教育推廣。因此,博物館的歷史學必須要與當代的社會有所連結、參與及回應社會的需求,歡迎大家來臺史博!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台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台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台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台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蘇峯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是個只要吃到正統府城碗粿(再配個魚羹),就能深刻感受到滿滿生存意志的臺南人。

莊勝全
屏東新園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化史、報刊媒體史、知識社會史。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與《「小的」台灣史》(合著),及學術論文、翻譯與書評十餘篇。

陳柏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著有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另有《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等論著。目前研究興趣為歷史記憶、口述歷史等課題。

曾獻緯
南投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黃仁姿
屏東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台北科技大學、政治大學,現為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史、政治史。著有《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

================================

目錄:

「島嶼新台誌」總序
好評推薦
推薦文 八個歷史場景,三百年的臺灣島史
推薦文 信件即訊息
(非導讀)給臺灣讀者的一封信

1.里族河的冰冷大王:尋覓臺灣早期史的另一面貌——荷蘭東印度公司通訊
2.誰主沈浮?一六六一至一六八三年的臺灣——鄭經給荷蘭人的一封信
3.藍鼎元的預言書:番界內外的流動人群與社會——給清帝國的治臺建議書
4.跨世紀的熾熱:一八九五年捲入世界浪潮的台灣——劉成良給劉永福的一封信
5.飄洋過海爭權利:政治社會運動的榮衰與分化——葉榮鐘給妻子的家書
6.菲島來信:臺灣人在菲律賓群島的戰爭經驗——南洋兵的明信片
7.振衰起「幣」改土地:國民黨統治初期的經濟策略——陳誠與蔣中正的電函
8.臺灣,一座監獄的身世:從白色恐怖到刑法100條——柯旗化的獄中家書

附錄 歷史寫作與史料解析
(1)尋覓臺灣早期史的另一面貌
(2)一六六五年一封策反荷蘭王的信
(3)藍鼎元和書稟史料〈覆制軍遷民劃界書〉
(4)劉成良與臺灣民主國史料
(5)葉榮鐘的船中家書與臺灣政治運動書信史料
(6)軍事郵件史料價值初探
(7)陳誠〈函呈臺省情形冀為亡羊補牢之計〉的時空背景
(8)監獄島與家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索引

================================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里族河的冰冷大王:尋覓早期臺灣史的另一面貌

臺灣長官卡隆

從臺灣城遠跳普羅民遮市街,晴朗的天氣使廣闊的大地一覽無遺,群山層層相連,稍北有座福爾摩沙高山突出於群山之中,沿著群山往南,釉綠的群山與樹木一直連接到瑯嶠(今恆春),往北平原後面的群山,清麗得令人感到畏懼,海邊浪平,船隻點點,大小船隻交錯。站在城堡瞭望臺上眺望的不是別人,正是來到臺灣約九個月的臺灣長官卡隆(François Caron)。

卡隆十七歲就隨船出海來到亞洲,於日本跳船,憑著自己實力,歷經濱田彌兵衛事件,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日本商館待了二十餘年,得以升為日本商館長,其後甚至被派任為臺灣長官,這樣的資歷,放眼眾多船員中,應該算是鳳毛麟角吧!

卡隆年入四十,正值壯年,風流倜儻,先有日本妻,後又於荷蘭娶了年輕嬌妻。

一六四三年卡隆回到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總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次年八月,從巴達維亞啟航,一如其他往返於巴達維亞與臺灣、日本及其他東南亞商館的船隻一樣,乘風而行,至臺灣展開其新職務,直至一六四六年卸任。

從巴達維亞到臺灣,如果順利的話,航程約略十天。

荷蘭統治臺灣之時的臺灣長官,總攬公司於臺灣的各種事務,並執行巴達維亞總部之命令。由於商業、司法、軍事、市鎮管理與各種人事事務相當複雜,因此尚有臺灣評議會,與臺灣長官共同決定各項事務。評議會做成決議於書面簽字,此稱為決議錄(Resolutiën)。公司職員各司其責,完成交辦任務。臺灣城當日重要事項則由書記官協助,記成日誌。

臺灣各地事務往來、消息傳遞,則透過書信送到臺灣長官手中,最後,臺灣長官必須負起責任,彙整相關訊息與決議事項後,以書信將相關文件送往巴達維亞,向總督報告臺灣重要事務。在北風起時,將彙整好的資料,連同書信、文件,隨船送至巴達維亞向總督報告。透過這類文書、書信,層層交疊,撐起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作。

帶自北方的書信

微風吹著卡隆,他已經逐漸習慣這裡的氣候。不似日本四季分明,不似巴達維亞天氣炎熱,只要不下雨,臺灣城的冬天便不像祖國那樣寒冷。不久前,卡隆大病了一場,連南部地方會議(Land Day)都無法參與,充分臥床休息後,已能正常執行公務。

時值五月,春天的氣息早已悄悄溜走,溫暖南風吹起,正是船隻北往的季節。公事繁忙之餘,卡隆總會想起新婚妻子牡丹(Constantia Boudaen),年輕的牡丹,恐怕一時半刻還不能來臺相會。

這幾天信件繁多,大都是報告島上各地情況的公務郵件。

午後,牧師兼代理地方官(substituyt)范伯根(Joost van Bergen)也帶回了北方的消息。

臺灣北邊早先有日人與漢人貿易通商,一六二六年又被西班牙人占領,直到一六四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趁著西班牙人兵力減弱之際,才攻下淡水、雞籠等地。

在交通上,公司試圖打通臺灣西部,讓南北兩地的陸路交通能夠暢行無阻,然而當地民風強悍,東印度公司的如意算盤落空,歷經三年時間,直到一六四五年,總算勉強將西部兩端連結起來。

一六四五年四月八日,長官卡隆遣牧師范伯根送信至淡水,這封信直到四月二十三日才送到派駐淡水城寨的下席商務官凱薩爾(Johannes van Keijssel)手中。由於卡隆急著看到回覆,范伯根在拿到凱薩爾的回信後,馬上帶著書信走陸路,從淡水出發,經過八里坌、南崁、竹塹,至竹塹不走山路,改以沿著海岸線行走,經過中港抵達通霄,再從通霄至牛罵(臺中清水)。

過了牛罵就要更小心提防了,畢竟接著就是大肚南社(Darida)了,此為雄霸一方的大肚﹁番﹂王所居住之大社。

從大肚﹁番﹂王之地至大突社(Torckara,在今彰化二林一帶),過去海盜甚多,要錢不要命的海盜經常在此活動。從大突南下,需要涉水經過一條流勢湍急的河流,夏季雨水多時,不免心驚膽跳,命懸一線;如果是乾旱時期,就可安心前進至肚猫螺社(Dovalj,在今雲林西螺)。

至此,不再沿著海岸地區,而是改走沿山區的路線,經他里霧社(Dalivo,在今雲林斗南)、諸羅山社(在今嘉義市),順利的話,就可放心地進入麻豆社(Mattauw)與新港社(Sinckan,在今臺南新市),再從新港回到臺灣城。

牧師范伯根前後花了大約十四天,終於在五月十日抵達臺灣城。

范伯根一回到臺灣城,卡隆很快就收信展讀。淡水主管凱薩爾在信中報告最近淡水的重要事務,信末還標明是四月二十六日簽署於淡水安東尼堡壘(Fort Antonio)。 凱薩爾表示四月八日由卡隆送去的書信已經收到,淡水堡壘尚在興建中,預計十月底可以完工。同時,他還報告了包括淡水、金包里、噶瑪蘭(Cabalaen)灣等地的情況。

凱薩爾持續派人催促還沒交稅的村社,特別是淡水南方以及噶瑪蘭灣的人,並同時探查南崁(Lancam)以及鹿港社(Dorenap)周遭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淡水諸社的情形,位於里族河畔的里族(Lisiouck)大社,其大頭目為冰冷(Ponap),周遭村社都是他的兄弟。因為不服從公司的命令,在三月一日被殺雞儆猴地拘禁起來,最後族人只好帶來六百大里爾的珊瑚作為擔保,保證從今爾後絕對忠誠,不再違背命令。

卡隆的回信,指示完成番社戶口調查

卡隆相當贊成凱薩爾的這個做法。這個島上的居民不如其他島嶼、大陸有統一統治者,福爾摩沙人總是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因此,卡隆認為,根據公司過往經驗,透過威脅、利誘,才會獲得合作。

十天後,淡水堡壘所需的物資已經收集完畢。卡隆寫了封回信給凱薩爾,信中除了嘉獎凱薩爾對里族大社冰冷的處理方式外,為了落實統治,還命令凱薩爾複製南部的經驗,儘量調查淡水附近的村社、戶口,完成淡水番社戶口表,以因應不遠的將來,淡水將舉行的地方會議。

篷破海濤,順浪至北,暮光下一條海上之路連結至城堡。載著卡隆書信與物資的篷船(Jouck)帝門(Diemen)號,就在臺灣大灣內等待出航許可。

三天後,帝門號獲得了出航許可。然而大灣風雨交加,港道內怒海波濤,外海更是浪高猶如龍王的怒吼。這樣的天氣,為了安全起見,帝門號只能延期出航。為了怕走海路時信件遺失,卡隆也讓人透過陸路傳遞抄本。

到了五月二十四日,風雨稍緩後,帝門號才載著淡水所需物資及卡隆的書信啟程了。

船抵北方的淡水河

夏日將至,和風習習,早已不是開春時細雨綿綿不見天日的天候。大地再次回溫,日光映照在寬廣的淡水河面上,反射波光如璃。

河口南岸聳立著壯闊的淡水山(觀音山),河水拍打南岸沙灘,猶如海浪劈啪作響;北岸則停泊了數艘艋舺與篷船。山丘上的淡水堡壘與淡水山,共同看管著淡水河口。

淡水堡壘後面是往北延伸的林仔社,地形平坦可做水稻耕地。另一方向,則是高聳的磺山群,雲霧繚繞,更顯神祕,自古以來即為此地的地標。許多漢人為了此地的硫磺,多次親往淡水進行交易。

沿著寬廣的河口一路前行,右岸是人煙罕見,村落無幾;左岸有個平地,上有幾處村落,包括沙巴里、外北投、大屯山社,往下順接著紅樹林叢(今關渡)。

從紅樹林叢可以見到三道河川交匯,流入淡水河,分別是里族河(今基隆河)、武朥灣溪(今新店溪)及海山川。

平日這裡有一處河上沙洲,孤零零地立在河面上,偶有人跡。一旦颱風來襲,狂風暴雨,河水漫過沙洲與河岸,恍如汪洋一片。

順著紅樹林叢向左彎入里族河,可以見到被樹木環繞的村社。從此地起,就進入了里族大王的地界。

在這之前,公司的篷船帝門號經過了六天的航行,已要駛入淡水河。

淡水地區的主管凱薩爾正在堡壘內辦公, 他從澳門來到福爾摩沙島已有數年。

一六四二年,他隨著軍隊來到島嶼的北邊,原於雞籠城哈祿斯(Hendrick Harrouse)的底下工作,一六四四年改派至淡水,處理淡水事務。從堡壘遠眺淡水河口,篷船慎重地轉進淡水河,凱薩爾細看了一下,果然掛著公司的旗幟。

凱薩爾回頭大聲喊來其他助手,趕至岸邊接應。

經過一番清點,船隻運來淡水堡壘所需要的建材及物資,同時還有臺灣長官卡隆從臺灣城寄來的信件。

卡隆在信中允諾,臺灣城一定會支援淡水堡壘的建築工程,提供石灰、木材等必須的建築材料。

信中同時提到,卡隆先生及評議會計畫今年九月或最晚十月會按照臺灣附近的南部、北部集會那樣,在淡水舉行地方會議。因此,命令凱薩爾必須在此之前,盡全力調查淡水區範圍內所有村社的資料。南至大肚、北至雞籠,甚至是東邊的噶瑪蘭灣,所有番社的房屋及人口數都必須統計完畢。信中還說,等臺灣評議會確定地方會議的時間後,必須通知在淡水區範圍內的諸番社前來參加。

確認完卡隆的命令,凱薩爾再度回頭檢查帝門號帶來的物資。

凱薩爾監督助手盤點物品的同時,也在思考著關於地方會議的事情。凱薩爾暗忖,從過去經驗來看,要求這些福爾摩沙人乖乖聽話實在不易。調查戶口還算是簡單的任務,但所有村落是否都願意出席會議,宣示效忠,是另外一個問題。

像是哈祿斯先生,於一六四二年來此後,就與中尉拔鬼仔(¬omas Pedel) 一起與福爾摩沙人交涉,根據三年下來的經驗,這些福爾摩沙人的態度經常反覆不定,更有里族大王那樣的人,毫不畏憚地挑戰公司的權威。

然而,還沒來得及迎來當年的淡水地方會議,凱薩爾就在兩個月後,八月十三日,於一個炎熱夏日的午夜病逝了。

這個突如其來的惡耗打亂了卡隆的計畫,遲至十月十三日才由淡水繼任的下席商務官諾柏(J. Nolpe)召開第一次的淡水地方會議。會議當時還特地準備了兩百支籐杖作為公司的權力象徵,轉交給各社的長老或掌權者,卻只送出了四十一支籐杖。

現在,東印度公司不僅要面對淡水病員不斷的情形,還要應付淡水的福爾摩沙人對守護土地的堅硬態度,可說陰霾層層染上了淡水堡壘。

里族河與禁忌之山

淡水河上可見數艘艋舺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水痕畫過河面,隨即消逝。幾艘艋舺逆流划行,划槳的人略顯吃力,艋舺上載著蠔、蛤及海菜等海產,吃水稍深。一行人從淡水河前進,在淡水河紅樹叢一角左拐後,進入友好的河域,他們的神情才略顯輕鬆。

這條河流有各種名字,有時被稱為麻少翁河,有時被稱里族河或雞籠河。對里族人來說,這是上天給予的禮物;對外來者來說,這是里族人的流域。

這幾艘艋舺中有一個領導者姿態的男人,他領著一行人繼續往上流前進。

進入河道後,河左岸有奇里岸社及礦溪,然後河道開始蜿蜒,旁邊有麻少翁大社(今士林、天母及社仔一帶)、大浪泵(今大龍峒) ,旁有麻少翁溪支流;再轉一個大彎後,河右邊是奎府聚社 ,左邊是福爾摩沙人的禁忌之山,卻是他們奉若神明的聖山。

禁忌之山林木蓊鬱,青綠疊翠,石老林深,境絕清閟。特別是入夜之後,若從里族出發,搭乘艋舺順流而下,月光下的河面波光粼粼,更顯此山詭譎難測,凡人不可侵犯,難怪此地之人,堅持其神聖性不可侵。

經過禁忌之山後,河道長而筆直,不再曲折。等到河道開始有個小彎的地方就是鄰近里族的搭搭攸(今大直一帶),接著就進入了里族大社。里族(今內湖)對面是麻里即吼(今松山),最後抵達峰子峙(今汐止)。

滿載貨物而歸的艋舺即將進入搭搭攸,遠望可看到里族社河岸站著一位男人,他以棉布裹身,琉璃瑪瑙為飾,威風凜凜,氣勢不凡,歲月痕跡更添威嚴。這個男人就是里族大社的大王,名字為冰冷。

冰冷看著艋舺駛進,領頭者是他的兒子茶尼兒(Teneijl)。在父親的教導下,同樣氣宇不凡。茶尼兒指揮族人卸下糧食,此行,他帶著里族人於淡水河口到海邊辛勤工作,艋舺上滿載的蠔、蛤及海菜,都是里族人所需要的日常糧食。

冰冷檢視了豐碩的成果,讚許了茶尼兒幾句,顯然對日後要繼承他名字的孩子甚是滿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