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唇亡齒寒:學者呼籲韓國為內蒙發聲


過去 20 多年,內蒙古曾經是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局勢大致平靜。可是,中國政府於去年先後封鎖蒙古語社交平台及強推漢語教材,令當地蒙古族人群起抗爭。基於當地同化政策愈趨強硬,近日,兩名韓國經濟研究所的學者就於「東亞論壇」呼籲,認為韓國政府應該要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為內蒙發聲。

早在 2018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選內蒙古自治區的人大代表,以展現「黨中央新的作風形象,對於密切聯繫人民群眾,加強和改進黨內政治生活,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去年內蒙古爆發民族示威後,政府於今年進一步整肅當地的黨政部門,在 3 月 5 日,習近平說了一句,針對腐敗問題,「帳總是要算的」,就處分了多達 1,400 多人。民族政策方面,人大於 2 月通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明確指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各民族最高利益」。

對此,兩名學者表示,內蒙古的人權狀況沒有新疆般嚴峻,抗爭歷史又沒有西藏般持續和悠久,所以相對之下,一直未有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可是,他們認為當地也是證明中國政府淡化少數民族文化及身份認同的重要例子,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可怕的民族管治邏輯,只要少數民族為自己權益上街抗爭,就會被視為擾亂社會秩序的壞分子,並以鎮壓作為回應。

他們認為,在內蒙古議題上,作為同族的蒙古國固然有發聲的空間,但該國需避免惹怒中國,亦要小心被指摘為「收復故土主義」(irredentism)。過去蒙古國能和內蒙古人建立親密的跨境聯繫,同時未有觸及中共神經,若中共收緊兩地交流,將對蒙古國造成沉重打撃。學者進而指出,除了蒙古國,韓國應該、亦更有本錢為內蒙古人發聲,因為現時中國境內約有 200 萬朝鮮族人,他們可能會面對相同的命運。

那些朝鮮族人,有一半都聚居於吉林,但自 90 年代起,中共大力在東北推行漢語教育,使韓語學校大幅減少,以致愈來愈多年輕朝鮮族人失去對自身民族的身份認同,整個民族群體日漸被邊緣化。多年來,南韓一直積極向外拓展自身的文化實力,而近年其中一個政策焦點,落於連結海外的韓國人社群,當然也包括中日的朝鮮族人。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南韓更應該就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發聲。

除此之外,韓國和蒙古其實有獨特的戰略關係。文在寅政府上任後,實行「新北方政策」(New Northern Policy),在能源、交通和農業議題上,積極鞏固和東北亞國家的關係,蒙古正是其中之一。南韓希望蒙古能提供太陽能和風力能源,以減少兩地對煤炭的依賴。而蒙古在兩韓的和平進程上,也扮演特別角色。由於蒙古是前社會主義國家,過往很多蒙古人在北韓讀書,故一直與當地政府保持友好關係,南韓仍需要蒙古協助兩地的斡旋工作。

不同於南海議題和台灣問題,南韓在中國少數民族議題上更有理據發聲,在增加自己在北亞地區的影響力之餘,又能保護同族族人,並增強與蒙古的關係。而且捍衛人權,本來就是每一個國家的責任,作為民主世界的一分子,學者認為南韓可以做得更多。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