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贈一小盒孝三路現烤豬肝腸(100元),我只吃了一半,就配掉兩碗白飯,真是妖獸級的基隆獨特美食。
我老家與這家六十年老店不遠,所以我小時候就吃這種豬肉夾豬肝的香腸,在豬肝很貴的年代,豬肝腸是高貴食物。
我意外看到中國《百度百科》有人詢問:「残残猪肝切五角是怎样的时代?」但沒有答案。
我很好奇為什麼會問?查了才知,原來林清玄有很多篇散文被中國收入中小學教科書,其中有一篇〈金剛糖〉。
其中的一段:金含的甜美依然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在那個「殘殘豬肝切五角」的時代,因為物質貧乏,許多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給我們深刻的幸福。
文中用了台語,「金含」(kim-kâm)是台灣早年有一種可以含在口中很久、形如彈珠的糖球,也叫「金含仔糖」。至於「殘殘豬肝切五角」,據說是南台灣的俗語,我找到的答案如下:
台語「殘殘豬肝切五角」,「殘」音tshân,「殘殘」指不管後果的決定,用來形容雖然豬肝太貴但先買了再說,也比喻不顧後果都要去做。但這句話看似矛盾,豬肝那麼貴,五毛錢教豬肉攤怎麼切?
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傳說,早年南台灣有位富有卻吝嗇的商人,有一次經過菜市場,豬肉攤故意問他那麼有錢為何還要節儉?這位富商就說:「按呢,殘殘豬肝切五角!」如此,就變成了自嘲拚命也要吃豬肝的笑話。
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豬肝堪稱神奇食物,曾經被視為補品,貴到一般人吃不起,後來因抗生素殘留及膽固醇含量高被擔心有礙健康,價格一落千丈,但其美味還是讓人垂涎。
早年,豬肝因營養豐富,尤其富含鐵質,成為補血聖品,但因價格高不可攀,大都只有病人住院開刀或婦女做月子才會買來吃,所以常見有人帶豬肝湯去醫院探視病人。
豬肝在台灣甚至可以用來指稱顏色,台語和客家語都有「豬肝色」用詞,就是暗紅色、紅褐色、棕色。
現在五十歲以下的人,可能無法體會當年豬肝的身價,不但比豬肉貴很多,而且是以兩計價。據說早年豬肝曾賣到一斤兩百四十元,比今天的豬肉價還貴一倍。我看過一篇文章,有人回想早年剛任教職薪水才七百元,而買一副醃(滷)豬肝要三百元。
豬肝不但營養高,而且是很多人喜愛的美味,所以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豬肝料理:薑絲豬肝湯、麻油豬肝湯、蒸、滷豬肝切盤、煎、炒豬肝等。客家人會做醃漬、風乾的膽肝,膽肝也是宜蘭名產。
早年的辦桌菜還有一道「肝燉」(kuann-tūn),這是取台語「肝」與「官」同音的吉祥名菜,以豬肝、肥肉、荸薺、豆腐、雞蛋等食材,切碎拌勻放入大碗中,以小火蒸煮之後,倒扣在大而較深的盤子上。
豬肝的盛世大約在1980年代開始衰退,原因有二:第一、豬養殖使用抗生素,而豬肝又是排毒器官,故有抗生素殘留(可能致癌)的疑慮,經媒體報導引發民眾擔心。第二、豬肝膽固醇含量高,而健康資訊說膽固醇不能攝取過量,也影響很多人不再食用豬肝。
近年來,有些養殖戶推出不打針吃藥的「健康豬」,加上最新美國「飲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不再建議限制膽固醇攝取量(主要因多項研究指出飲食的膽固醇對血液的膽固醇濃度並沒有顯著影響),有些人已不像過去那麼「畏懼」豬肝。
#孝三路豬肝腸一定要沾店家自調辣椒醬
#早年基隆的紅糟肉圓有加豬肝
#早年基隆廟口的炭烤三明治也包豬肝
原文出處 曹銘宗